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面这张图片是2011年12月7日《舟山日报》第4版《肢残乞丐力劝轻生者引热议》的配图。2011年12月5日下午,在舟山市定海区,一位男子扬言要跳楼自杀。在数百名围观者中。一位跪坐在滑板上的肢残乞丐向站在建筑物14楼顶层的自杀男子大声喊话。他告诉轻生者他自己的经历,劝说他不要跳下来。得知轻生男子最终放弃轻生念头,他才坐着滑板离开现场。画面上,这个跪地而行的肢残男人仰面疾呼,我们看不到他的整张脸。但看得清他声嘶力竭的情状,他因用力呼喊眉毛高高耸起,眼睛挤成一条缝,带出了三道深刻有力的皱纹。这个抓拍的画面,其中包含的强烈对比,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灵。作为媒体人,我对摄影记者在这一刻体现出来的职业水准深深佩服。  相似文献   

2.
胡捷 《新闻实践》2012,(3):61-61
2011年12月5日下午,舟山市定海区一位男子因感情原因爬上一座高楼打算跳楼轻生,最后顺利被救回。这则看似普通的社会新闻,却因为“残疾人流浪汉温情劝导轻生男”这个亮点,在网上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3.
随手拿起2011年1月6日的报纸,北京青年报的一个标题映入眼帘:"国际航班上纵火自杀,男子涉嫌放火罪被批捕";再看同一天京华时报的标题:"轻生男子国际航班纵火被捕".这个男子涉嫌飞机上纵火被捕,这是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4.
多余的头巾     
去年12月13日《新华日报》四版刊登了一组图片新闻《一位农妇的胸怀》,说的是兴化市一位农村妇女欣巧凤将一小乞丐收留在家,并将其培养成一名大学生的事。照片上的主人公欣巧凤头裹包巾,肩扛铁锄,一身五十年代典型水乡农妇打扮,给人  相似文献   

5.
万茵 《青年记者》2012,(4):21-23
一 2011年12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了一组有意思的片子《[真相调查]网曝:5000警官打造长沙最牛婚礼》. 这组片子的核心关键词是:巧合.巧合的来由是2011年12月6日中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警总队的司法警察参加完集体演练后列队回家,途中巧遇一个村民的婚礼车队,结果,警察队伍、警车长龙与几辆婚车交错而过,这一景象被两位网友拍成视频,上传到了网络,取名日:《5000警官打造长沙最牛婚礼》.经记者调查:这纯粹是一个巧台.  相似文献   

6.
不多见的首长批示 2011年12月29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通讯《具体到人,落实到位》。当天,一位军委首长在刊有这篇报道的报纸上作了如下批示:这篇报道好!南京军区某部的这条经验朴实无华.但反映了基层建设的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下旬。众多报纸都刊发了发生在四川的一条“新闻”《48岁乞丐要娶22岁女大学生》。这条新闻说,四川宜宾地区一任姓乞丐与一名女大学生产生了纯真的恋情,进而海誓山盟。“即使要饭也要供女大学生上完大学”。几天之后,事情真相出来了,这是一条假新闻。任姓男子确有其人。但他并不象新闻中说得那么美好、善良,而是一个经常诈骗。并且玩弄女性感情的人。此人在当地臭名昭著。同他“相好”的女人也很多,人们不知道其中是否真的有一位是“女大学生”。这是一则典型的假新闻,但却使很多媒体上了当。几天之后,报道过此事的媒体重新报道事实真相,引起读者很多议论。  相似文献   

8.
陈明 《中国广播》2005,(8):21-23
一四川惊爆假新闻2005年3月28日,地处西部的四川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新闻:一个年近50的乞丐要娶一个某名牌大学的22岁女大学生。《成都晚报》于这天把这个惊人的新闻报道了出来,并用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标题:《48岁乞丐要娶22岁女大学生:卖血也要供其读书》。这条新闻报道经过各种媒体传播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然而从3月29日起,当地的媒体相继发布了《48岁乞丐娶22岁女大学生?此“新闻”实属无稽之谈》,《女大学生要嫁48岁乞丐另有隐情女方  相似文献   

9.
董岩 《今传媒》2006,(7):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刘效礼:也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思绪凝聚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上。就提出了拍摄《毛泽东》的动议,后因种种原因未批。1993年初,我再次提出拍摄《毛泽东》的具体设想,杨伟光台长拍板定案:“你们是国家队,要拍出国家队的水平。”此时,距12月26日还不到8个月。董岩:中国第一部纪念伟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就这样提…  相似文献   

10.
1989年2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首次召开上海市政协工作会议,《解放日报》在次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这次会议的报道,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些版面安排看来颇为得体。然而,就在头版上方中央配发的一张照片的画面的主体是江泽民和一位高瘦的白发男子  相似文献   

11.
2014年4月1日,《漯河晚报》报道一名男子爬上漯河市区彩虹桥准备跳桥轻生,后经过民警、当事人家属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多方劝说,该男子放弃轻生念头,消防战士随后将其解救。据当地消防部门介绍,类似在彩虹桥跳桥的事件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每次接警后,消防官兵都要动用大量的消防力量投入营救。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跳桥"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大部分跳桥者都是想通过跳桥相威胁,期待某种诉求得到解决。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伦理道德,落实记者的社会责任,客观适度地报道,用建设者的思维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2.
一个电话引来了猎鹰行动2001年12月14日上午8点,我桌子上的电话突然铃声大作。一位男子在电话中神秘地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宜兴市是江苏省重点森林保护区,其林区面积达60万亩,受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达30多种。而该市的太华镇和浙江的长兴及皖南的广德地区交界。有的地方翻过一个山头就是邻省的地盘。这个“线人”告知,在苏浙皖这一交界处,长期倒卖偷猎珍稀野生动物的非法分子叫丁仍健,他在太华镇一家酒店安了一个“内线”。此人姓迟,在酒店的身  相似文献   

13.
“孙杨在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不负众望,成功卫冕。这是中国男泳在本次比赛中夺得的第一枚金牌,孙杨也成为张琳之后第二位中国男泳世界冠军。而孙杨也用冠军正式取代张琳,成为现在中国男泳一哥,而他改写历史的脚步还在继续。”(7月27日《搜狐体育》)  相似文献   

14.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15.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16.
案头上,放着1995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跳入我的眼帘。他,像一团火在我胸中燃烧,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使我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同代人陷入久久的沉思:“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来新疆几十年,你不后悔吗? ——“我不后悔,像孔繁森那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这片热上,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这样告诉我。他曾是一位归国华侨。 ——“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度过才有意义。”又一位来自东海之滨的老同学这样告诉我。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17.
2012年4月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我却意义非凡,在为一位查档者提供了他所需档案材料后,本人累计接待查档者正好满10000人。我很激动,也很骄傲。六年来,查档利用工作使我变成了一个平心静气、耐心细致、喜欢钻研业务的档案人,我感谢这个岗位,真心喜欢和珍惜这  相似文献   

18.
杨江 《青年记者》2012,(1):36-38
沉默半月后何以成新闻 5《底层的懦弱》是我发表在2011年第45期《新民周刊》上的报道,聚焦了2011年10月22日发生在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的一起“联防队员”强奸案.我在文章的开篇中就提到“这起强奸案从三名涉案当事人命运发生交集开始就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其实,回顾这起新闻事件发酵的过程,我们亦可发现,这个新闻从媒体介入之初开始也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读大学时在《中国青年》上读到《北大,魂兮归来》,淋漓酣畅,切中时弊。只有爱之深,忧之切的人才写得出来。现在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才知道此作者正是彼作者韩毓海,时光流逝,他依旧目光如炬,这不是书生意气,才子情怀,而是一位严肃的思想者,身居书斋,心怀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曾说过“任何民族也必定有它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献身于这个将终生忧心如焚上身清贫的行列”。他正是这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相似文献   

20.
华为可以轮值CEO,但任正非却始终只有一个2011年12月24日,西方人的平安夜。在这个特殊时刻,北京东部一家酒店外,一位老男人从出租车上走下来,行色匆匆。他身穿一件灰色棉袄,面色憔悴,身后只有一名女助理尾随。这位行动低调的人,正是华为创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