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一门显学.在这一语境下,研究海德格尔之于中国学、之于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的意义是大有必要的.老庄思想在研究中势必处于重要地位.文章仅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观和庄子"逍遥游"自由境界的相通入手,深入思考民族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会通,在相同中也有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研究二者对于“有”和“无”、对于人本真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庄子的诗意运思,还是海德格尔的诗意追问,都体现着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维方式既存差异,也有共性。海德格尔开始哲学研究时,用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追问哲学的无前提性边界。老子继承礼文明法象天地三才相参的思维模式,提出有无统一的道论和“正言若反”语言观,开启了对终极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庄子继承道论,用怀疑方法和两行刻划“自然”的思维方式,把是非彼此交由道来齐之。他们都反对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洪林涛 《师道》2013,(10):30-31
先秦诸子多好言“道”.老庄学派论之尤详.乃至以道名家。老庄之道.以“无为”为上德。其实,从某种角度说,“道论”就是管理学的问题。笔者在此无意于详细评判道论的源流与是非.只拟就平日读书所及,结合一己之经历,谈谈道论中的核心要义“无为”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儒熟稔、借鉴佛老学说是儒释道合流这一学术趋向的推动力。胡宏的师承中部分保有儒道相通的气息,但弘儒夙愿又使他不得不站在老庄的对立面,甚至去驳斥老庄学说,这种矛盾之感造成其鞭辟力度的微弱化。胡宏论老庄的"道"、论老庄的"无为"、论老庄的圣人观最能揭橥其误读老庄本义的历史原貌,也有助于探赜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最终对三教合流大背景下儒道之间互生龃龉的学术面向形成关照。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走出困境做出思的努力,其意指诗意运思的道路即老子之道.然而,笔者认为,在最本原的层面,老子之道实相通于海氏存在论,而其诗意运思之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与老庄达于道境界的体悟之途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评介了维特根斯坦、蒯因、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几位语言哲学家的语言观,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多汲取哲学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创建能够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中国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应该改变单纯工具论、实用论的目的,重新认识语言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中国画坛革新派代表石涛提出的"一画"论,与西方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基于对真理本质思考得出的艺术"澄明"之境,具有相通的内涵。实质上,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两者都属于"界面性"的"场有"境界,以追求"自然"的"神"境为旨归。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13.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怀疑之思中建立了科学之路,用具有怀疑精神和逻辑精神的理性主义方法追寻自由和人生的归宿,导入现实制度和信仰层面的建构。庄周梦蝶用感性的方式对生命之真进行了深刻反省,超度生死,将人的自由导引到道德修为、天人合一的精神畅游境界。庄周之"梦"与笛卡尔之"思"的桥建会通,将中西哲学的感性与理性的血脉交织贯通起来,成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丰硕之果,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域和慧思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出土文献的开掘,人们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帛书《黄帝四经》因循为治主张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共同点是都强调对天道和客观实际的尊重。两者的不同是老子以顺任天道自然为目的,认为如果能做到顺任天道自然而去掉人为则自然达于治;而帛书则以因循天道自然为手段,主张顺任天道和时势而为之以达于治。西汉初年的政治实际体现了黄老的因循为治思想。帛书的因循思想保留了老子之无为主张,尊重天道和客观实际的认识,同时又在这一前提下提倡积极有为,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论水言论中概括出道家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原始的具象思维这一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圆型循环模式、类比推理模式、主体内向性思维、辨证思维及多角度联系看问题等.这些特征是传统思维多角度的体现.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20.
本期“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发表四篇论文,分别对现代汉语诗歌与现代汉语诗学、现代诗学的三维结构、现代诗学的内涵和古今诗学对话发表了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都是专门研究现代诗学或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不少思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