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代,儒家的改良思想与法家的变法主张是诸子百家中两种最为活跃的思想理论。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王道”,因其保守的改良思想与当时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不相适应,故未被统治者采纳。而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主张“霸道”,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时代所接受,但其“严刑峻法”大失民心,却不利于统治者。如果统治者兼采儒法之长,刚柔相济,或许对立国安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5.
佚名 《今日教育》2010,(2):54-54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诸侯割据称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比如:儒家主张“仁”治,法家主张以“法、术、势”三者结合,墨家主张“兼受”“非攻”等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这些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法家主张“以法治军”,使军队为革新变法的进步政治路线服务; 儒家主张“以礼治军”,使军队为“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路线服务  相似文献   

7.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历代的反动派一样,都咒骂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政”.“焚书坑儒”真是这样的一件坏事吗?只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就会看清“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也会知道林彪之流大骂“焚书坑儒”的目的何在了.(一)“焚书坑儒”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和法家的剧烈争论——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引起的.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郡县制;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坚持恢复分封制.公元前二一三年,儒家淳于越在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大肆攻击郡县制,叫嚷:如不恢复奴隶制之古,就不能长久统治下去!已升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当即奋起批驳淳于越的谬论,并揭露反动儒生以办“私学”为名,结党营私,制  相似文献   

9.
苟子主性恶,法后王,隆礼义,思想颇具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主张礼治,其重要的内涵是重视君主。然苟子的尊君和法家的尊君不可视为同构,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儒家的基本立场,而是从儒家的重礼出发去尊君的。他的“君道”论,“君臣关系”论,‘‘臣道’’论足以显示它与法家的说法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片面强调礼治,夸大道德的作用;同儒学相反,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弃礼任法。荀子对儒家和法家作了综合,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法律思想,并提出了一套立法、依法的主张,对后来的封建法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康乃心及其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乃心是清初关中学派名的理学家和诗人,又是关中学中少有的潜心研究诗学并唯一撰有诗话的学。他崇尚唐诗,肯定明诗,对徐长、竟陵派等“异端”均颇加赏爱,以注重艺术成就,区别于一般理不的诗论。  相似文献   

12.
二千多年前,先秦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并付诸实践,对后来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虽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但也蕴涵了现代“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不能简单、武断地将其归入“人治”的范畴,我们要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吸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在办学中,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倡导培养国际性人才的基础素质,并把该目标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上海国际化为背景,拓展国际教育空间,引入国际文凭组织的小学项目;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的奠基者。他的音乐审美观不仅重视音乐的本身和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更多的是重视音乐的内涵。从而把艺术范畴的“美”与道德范畴的“善”联系在一起 ,提出了“美善合一”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墨家是古代诸子百家中的奇葩,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团队。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思想,法家思想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思想,那么墨家思想就是一种更为难得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思想。墨家作为一个成功团队,其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充分挖掘其精华思想,创造性的诠释和发挥其管理思想的精髓,对今天现代化的团队建设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以往国内学术界都把“经世致用”之学,最早追溯至以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认真考证,认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最初发源应是南宋胡宏、张栻所创立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末清初王船山的系统阐述与丰富发展,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而大盛于湖湘大地。  相似文献   

20.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