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失乐园》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的史诗,作者凭借高超的诗艺,塑造了矛盾性极强的作品人物,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喜爱。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聚焦理论对《失乐园》中夏娃进行分析,探讨叙事聚焦在夏娃的分裂形象塑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中,夏娃的诞生被描述为是由亚当被抽出的"左侧肋骨"创造出来,而英文单词"left"在《圣经》与《失乐园》中,都与绝对的负面含义相联系,通常意味着"罪恶".同时,夏娃与诗中另一位女性角色"罪"彼此互成镜像,二者自诞生起便命运重叠,并经历了类似的文学变形.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作为一名人文主...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之一,和荷马的《伊利亚德》、维吉尔的《伊尼德》以及但丁的《神曲》同被奉为西方文学的史诗经典.多年来,人们对《失乐园》的研究探讨可谓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关注最多的总是其中撒旦的形象,对其评价或褒或贬,莫衰一是,却对贯穿整篇史诗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置若罔闻.本文将采用诗歌研究最原始但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整体细读法,以文本为本,细读关键局部部分,仔细考察作品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来探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基督教文化中夏娃被视为"原罪"的根源,她的图像是基督教推行禁欲修行过程中用以惩戒与救赎最有力的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米开朗基罗《原罪与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试图解读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吕晓军 《考试周刊》2009,(44):32-33
《失乐园》是描写人类堕落的长篇史诗。它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原本纯真无邪.因魔鬼撒旦的诱惑而反抗上帝的旨意.最终遭遇堕落致罪的过程。作者弥尔顿在诗篇中大量运用《圣经》人物意象,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书中的《圣经》人物撒旦,以及亚当和夏娃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7.
何玉嘉 《文教资料》2014,(36):84-85
本文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释了《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从各类观点主要是上帝控制说着手,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联系弥尔顿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主要思想,从更深层角度探究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揭示二人堕落的真正原因是自由意志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朱晓光 《文教资料》2007,(30):28-29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开门见山地宣称要"阐明上帝对人之道",然而,他随后却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形象。而随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出场,读者逐渐明白: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失乐园》的分析,揭示出弥尔顿身上的多重矛盾性,即革命性、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9.
杨紫瑜 《文教资料》2010,(17):16-18
在《失乐园》里,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代表,也是英国清教徒祖先的体现。弥尔顿在刻画这两个形象时,赋予笔下的人物以一种新型的思想意识。弥尔顿笔下的亚当、夏娃,并非是迷恋于天国乐园,超凡出世的人类原始的祖先,而是积极面向现实,肯定人生,执着尘世的人间的楷模。在描绘这两个形象时,诗人明显地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亚当与夏娃代表的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失乐园”故事首见于圣经。在《圣经·创世篇》中讲道:上帝创造了人类万物,并把最初造出的人类叫亚当和夏娃,安排他们在伊甸园中过着快乐无优的生活。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劝诱偷吃了分别善恶的树的果子而被上帝永远地逐出了伊甸园。这则故事随着不老的圣经文学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存活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十七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根据这则故事,吸收希伯来、希腊、罗马传说和意大利荷兰文学中的许多情节,创作出在英国文学中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长诗《失乐园》。旨在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在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  相似文献   

11.
在男权话语的构建下,玛丽莲.梦露作为20世纪好莱坞第一性感艳星而被载入美国史册。本文联系夏娃这一神话原型阐释:在《浮生如梦》中,欧茨通过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诺玛.珍/梦露在男权制社会中的20世纪夏娃角色以及主人公对这一角色的反叛以求探寻其自身生存的最大自由。  相似文献   

12.
安吉拉·卡特的代表作《新夏娃的激情》既否定了父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也不推崇母权文化激进派所向往的“安息地”,而是表达作者希望通过变性和变装的方式来说明并没有绝对的男性女性之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都是社会建构的。本文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解读《新夏娃的激情》,进一步论证性别构建、性别表演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杜丽芳 《海外英语》2011,(11):234-235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heroine of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is a woman who possesses a dual personality in the novel.On the one hand,Catherine is a simple and innocent girl free away from any worldly desire.On the other hand,there is a trace of vanity in her personality.This thesis analyzes her experience from her childhood to death,her family and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that time brings to her disposition,at last,gets the final conclusion:Catherine is an irreproachable woman in Wuthering Heights.  相似文献   

14.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采用变态女人的疯狂话语,重述从夏娃坠落时女性就具有的悲哀,即女性话语权的丧失,进而构建了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这些女人的疯狂话语表达了女性对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控诉及对女性话语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自传型,抒情型”的女性作家,她的文章多出自于亲身经历,其中童年时期的经验对她的影响很大,这表现在,童年经验一方面给予其创作汩汩不尽的源泉,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她作品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7.
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命运坎坷,但她以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薛涛的诗,是其经历的文学记录,更是其心声的表露。一方面,她的诗是其女性情怀的表露,这是她遭受男权世界压迫的曲折表现;另一方面,她的诗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与她长期与男权世界中的精英人物酬唱有关。全面认识薛涛,应该认识到薛涛诗歌情感世界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文字事寥无几,但全是她创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她在创作中忠实践行,另一方面以此为准则批评编选作品,理论与创作呈现为一种互动和共振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艾薇菊·丹提卡是当代加勒比海美籍黑人女作家,其处女作《息·望·忆》是一部展现了海地女性的血与泪的创伤小说.本文从马汀所遭受的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幼年甘蔗林的噩梦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女儿的背叛再次将她推进痛苦的深渊;另一方面,杜瓦利艾政府的专制统治和父权文化压制着海地女人,而流亡在外的海地女性遭受着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20.
梦露是作为二十世纪好莱坞第一性感艳星而被载入史册的,而欧茨的畅销书《浮生如梦》则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意义上的梦露形象却是被男权话语所形构出来的。本文借助夏娃和潘朵拉这两个神话原型阐释:欧茨在《浮生如梦》中通过心理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男权制社会对诺玛·珍/梦露的极尽压榨,以及主人公与之展开的不懈抗争和对自身生存的最大自由的不懈探寻,从而完成了颠覆男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