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做数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让学生"做数学"是高中教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要贯穿于必修课的每节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做数学"的前提条件是:有"做数学"的对象.即高质量的教学问题;学生有"做数学"的愿望;有足够的"做数学"的时阃;有独立自主、互不干扰的良好课堂环境;有教师适时、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标志设计强调个性化表现。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标志设计个性化表现方法,是教学难点。实现个性化表现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汉字表现素材,因其极富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而风标独具,已引起当代设计师高度关注。在教学中适时的让学生用汉字去做标志造型,是让学生掌握个性化表现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学被喻为训练思维的"体操"。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从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多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习题设计却往往被忽略,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习题设计的优化改革。在大多数同学的心目中,数学习题就是做题,教材上的、试卷上的、参考资料上的等等,这说明传统的数学教学已将同学们对习题的概念引入了一个死胡同,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对学生的评价是由考试分数来唯一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家丘成桐曾对数学这一学科有过这样的评价:"数学一点都不枯燥,多姿多彩;数学的能力很大,能够让表面上不是很相同的东西联系起来解决,有时我自己也惊讶数学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推理的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前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不能体会到数学所具有的"伟大的推理的力量",反而更多的时候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是"难学"的。因此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更容易,变得"好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数学(掷骰子游戏)和做数学(模拟应聘游戏)两个层次的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介绍如何在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叶微 《阅读》2014,(8):44-46
<正>数学作业是深化学生认识,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我们往往会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和课堂作业的设计上,对于课外的作业,倒显得简单许多,一般是直接将书本上没有做完的练习题和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拿给学生去做。这样的练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尤其是与小班化教学中强调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还要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一、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策略。重方法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练习时既要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努力做到练习能抓住重点,精心设计。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练习:  相似文献   

11.
按新课标要求,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实验、判断、解疑、归纳、直至认知.设计力图创新,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始终是围绕着课题(大问题)来进行一系列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其基本流程如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结论的应用及发展其中问题的提出是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正如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每一个问题。一、设计的问题要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从而,在学习中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研究,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二、设计问题要充分运用旧知  相似文献   

13.
"幕课"这一教育形式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的主流,改变了普通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的弊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幕课教学,但是将幕课教学与医学数学结合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案。通过分析医学数学教学重点,介绍了将幕课教学融入到医学数学中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势,以便将医学数学更好地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小学生学好数学,以下方式很有效: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满足学生的自尊和成功的需要,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变抽象的数字为形象的事物,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技能的形成与巩固,都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决定学生“练习什么”以及“如何练”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题设计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轻生活经验,而且答案追求唯一,在训练中又机械重复。使学生体验不到数学的价值,丧失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这就是说,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教师设计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去研究一些毫无应用价值的“纯理论”问题。怎样让学生乐于做数学习题呢,笔认为,教师的习题设计应该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开放性的、是学生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中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感觉这一学科比较抽象,内容多且前后联系比较大,显得比较难学。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的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并不难,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习兴趣,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技能。在多年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作用,教师是客体起着主导性作用。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计算求解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摆脱以往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会做数学的"机器人"的困境。我们的基础教育随着教育教学实验的不断荡涤,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也一定会使主体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务必使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文就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9的乘法口诀》一节的教学设计,从思维发展的角度进行初步探索。 本节课程的教学,根据大纲要求,目的有两点:第一:使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第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因为前面已经系统地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及用口诀求商,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9的口诀”是类似情况的继续,所以本课的重点、难点应是教学目的二,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向学生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设计的目标、设计的原刖、设计的模式、设计中的教学媒体、设计的评价五个方面对它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回顾与分析,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材中的任何知识点均源于现实生活,这一学科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高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与自己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和理性的学习精神。这样做也更能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负担和压力,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以此为主题开展探究工作并最终提出结合生活案例讲解书本知识、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巩固书本知识、组织生活化的小游戏等多项建议,希望有助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全面贯彻,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