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及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渊源,讨论了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目标的偏离情况,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及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渊源,讨论了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目标的偏离情况,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与论文评价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作为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载体,对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然而,当今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的关系常常被异化,对期刊的评价等同于对论文的评价,而对论文本身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期刊的评价.面对这一状况,应正确认识学术期刊在学术论文评价上的功能,贯彻好同行评议制度、严格审稿制度和编辑学术把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期刊学术载体的作用,为学术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在西方已有一二百年的发展史,其评估也有百余年;而在中国,学术期刊仅有三五十年的发展史,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估必须基于学术期刊的现实,中国的学术期刊评估应有异于西方,因为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学术期刊背靠的学术平台、学术资源是全民公共资源,评估时须体现出中国国情.以往中国学术期刊评估的规范是一维的,学术期刊评估指标是一维的,因此,学术期刊评估制度是一维的;学术期刊评估二维制度改革的方向:第一要评估学术期刊办刊水平与其背靠学术平台、学术资源的对称度情况,第二考察培养人才的情况,第三要考察体现在学术期刊外在形式的主观能动性情况等等.  相似文献   

5.
李新根 《编辑学报》2020,32(4):431-434
作者信息造假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其操作手段隐蔽,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败坏了学术研究的风气,还可能损害“被署名”作者学术声誉,同时也给发文期刊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遏制和消除作者信息造假行为,学术期刊应坚持以学术质量为稿件录用标准;学术期刊编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甄别虚假作者信息;学术期刊应推行论文发表前“主要信息公示”制度,发挥公示预警功能;学术期刊应建立健全作者信息造假论文撤稿制度,发挥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治理的制度安排都难免具有局限性,而且只能规定出版行为底线,无法强制出版主体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出版伦理的建构能够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缓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矛盾.文章分析了学术共同体的出版伦理认知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影响,阐述了传统学术期干《出版者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者的出版伦理建构路径,最后提出应建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出版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7.
张立伟  朱莉 《兰台世界》2001,(11):22-22
社会主义制度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期刊的繁荣和学术争鸣的开展,是一个学科良好学术环境的重要标志.对于档案学来说,学术期刊和学术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引导和必要的物质支持下,逐步开展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档案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媒介融合出版条件下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对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影响,为我国实施同行评审制度改革提供不同的选择途径,文章分析了传统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实施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来自投稿数量的增加,来自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传统评审制度自身的弊端.总结国内外重要期刊进行同行评审制度创新的模式,主要有开放同行评审、出版后同行评审和标准化同行评审等形式.认为:办刊人要充分利用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下同行评审制度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的特点,创新中国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加强对同行评审制度的文化研究,强化同行评审的质量控制,以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晓筠 《编辑学报》2011,23(4):286-287
面对学术失范现象,科技学术期刊应当有更加鲜明的学术诚信责任。从社会责任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科技学术期刊在服务学术、服务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应为重树学术诚信、建设良好学风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审制度与奖励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审制度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出版的学术期刊有着十分严谨的编审制度和精确的奖励导向,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保持着学术清流的良知.其中的优秀学术期刊更在中国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评价体系中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的出版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义 《编辑之友》2015,(10):44-46
为寻找和解读学术期刊出版改革的各种现实阻力,文章通过对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学术期刊出版改革,分析学术期刊出版改革迟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揭示学术环境对学术期刊出版改革形成约束的内在逻辑和改革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审稿是关系学术和学术期刊的重要环节.文章探讨了西方学术期刊同行的同行审稿制度以及中国目前实行的“三审制”,并就中西方学术期刊的审稿的利弊进行了剖析,建议我国学术期刊应当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努力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谢暄  蒋晓  何雨莲  邓婧  田江 《编辑学报》2018,30(2):125-128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此之际,通过分析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该文件的下发对期刊影响力提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通过建立符合国际出版伦理组织建议的学术伦理制度、深入挖掘并拓展优质稿源、回归学术期刊本质做价值传播者3 方面进一步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同时针对每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方法】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入手,对供给侧结构改革语态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在内容供给、技术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剖析和审视并提出优化路径。【结果】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内容的重要“供给方”,但在互联网+,以及需求方对优质学术内容供给需求的刺激下,其学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与国家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结论】高校学术期刊要改变供给劣势,既需要国家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也需借助期刊内生式的革新,还需要依赖技术的变革推动,以机制创新等手段重塑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从科技伦理看学术期刊信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晓南 《编辑学报》2008,20(4):292-293
科技伦理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由于学术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判断规则的失范等,使违背科技伦理的现象层出不穷,学术期刊自身也陷入了信用危机.制度建设是重建学术期刊学术信用的最为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赵文义 《编辑学报》2015,27(5):416-418
学术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共识.解构学术期刊出版体制背后的权力结构因素,可以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学术期刊出版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关键点.通过对学术期刊出版的行政权力结构、学术权力结构、经济权力结构、话语权力结构的解读,试图为学术期刊出版改革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金强  刘瑶 《出版广角》2021,(16):18-20,95
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承担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公布、传播和评价的功能.目前,社科学术期刊存在评价权力失衡、评价模式有待优化、交流对话功能发挥欠佳、国际化路径窄化等问题.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发挥期刊栏目的建设作用,探索国际传播多元化路径,提高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服务学术、引领学术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学术期刊的两难困境 学术期刊一方面承担着传播思想、弘扬学术的重任,对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思想积累乃至走向世界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单纯依靠国家经费难以使学术期刊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学术期刊如何改革和发展就成了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从传播思想、弘扬学术的角度讲,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在具备较高学术修养的基础上,耐得住寂寞,始终坚持以质量取稿的原则,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摒除滥竽充数的低水平稿件.  相似文献   

19.
杨志辉  尤传豹 《编辑之友》2017,(12):29-33,43
在梳理学术期刊过去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供求关系的视角,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内部供给市场结构以及学术期刊与高校、地方经济之间的外部供求结构关系,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学术期刊生产要素、生产方式、价格制订、销售渠道和服务等特征,提出了学术供给改革的着力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学术期刊供给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多学术期刊并未意识到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任务是信息服务功能,而不是一味去迎合现有的唯纸质期刊为权威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期刊应将信息服务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和高效率的传播能力作为出版能力和提升竞争力的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