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之扩充分化或者是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顺化"使之得以整合构建的过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实施此策略的前提是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考察其认知结构中的新知识"固着点"是哪种类型,并以此为根据确定"先行组织者"及其实施方案。本文以高中牛津英语教学为例对如何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确立"先行组织者"以及成功地运用此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结合三种版本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实例说明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科书单元内容知识的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红 《现代语文》2009,(12):9-10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包摄性较广、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通常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用来帮助学生确征意义学习的心向。利用先行组织者可以让学生把即将要学爿的新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一、"先行组织者"概念简介"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贝尔通过实验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有重大作用。他认为学生是否掌握新知识关键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的相互影响才得以产生的,由于这种相互影响会导致新知识被内化到学生的旧的认知结构中,促使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因而,  相似文献   

5.
陈溪  郭俊理 《教师》2019,(2):69-70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用一种引导性的学习材料来搭建一座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桥梁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地理学科的学习是需要从系统的方向来掌握的,没有完全独立的地理知识,所以把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将学生的零散地理知识串联起来,稳定他们头脑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从而真正掌握地理这门学科,使学生们在巩固原来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容易将新知识融入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6.
浅淡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伯尔于60年代提出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这一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但以学习者易懂的形式呈现,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察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也就是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道桥梁。使其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z一.陈述性组织者。二.比较性组织者.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  相似文献   

7.
一、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著名的美国学习理论专家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是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  相似文献   

8.
"先行组织者"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行组织者的涵义 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式地学习或记忆知识,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同时又高度概括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要与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其基本思路是让学生事先学习这样的材料,通过人为的措施将其中最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高度概括性观念"移植"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保证学生在正式学习材料时能利用这些观念来掌握新知识.由于这种引导材料呈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因此它能帮助学生组织和扩充新知识于认知结构中,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在其专著与论文中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他认为先行组织者比新材料更具抽象性、概括性与综合性,并能清晰地反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原型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主要分为说明性组织者与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相似文献   

10.
1 先行组织者的涵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Ausubel)在其著名的<认知同化论>(即意义学习论)中提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结果,导致新知识被同化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彩霞 《教育科学》2006,22(1):60-63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教师研究的新焦点。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Shulman,1986),其内涵与结构不断演变。教师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给学生的知识。它具有与内容相关;基于经验反思;有实践性;个体性以及情境性的特征。结构上,研究者基于Shulman(1986)的两个主要成分予以扩展;它是一个综合体;与其他教师知识类型紧密关联。值得注意的是,特定教师群体的特定主题PCK是日后研究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它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它的基本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的理论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相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知识社会视野中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社会是一个知识高度丰富、知识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大学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机构。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境,现代大学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在知识社会,办好大学理念、办学制度,需要更新组织边界需要重构,组织功能,需要精简在与其他知识机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14.
University knowledge in an age of supercomplexit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or various reasons, it is becoming felt that the knowledg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is being undermined. Some, indeed, have come to suggest that we are witnessing 'the end of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nd of knowledge' thesis takes three forms. Substantively, it is felt that the knowledge sustained by the university has no particular status: it simply takes its place and its chances amid the proliferating knowledges that society has now to offer. Ideologically, it is felt that the knowledge for which the university stands lacks legitimacy: it can simply be understood as a set of language games of a rather privileged set of occupational groups ('academics') that reflects their interests and marginal standing to the rest of society. Procedurally, it is implied that the university can now only secure its future by becoming entrepreneurial and by marketing its knowledge wares in forms of 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process, its knowledge becomes performative in character and loses its power to enlighten. Much of this analysis is correct – even as the theses cut across each other – butthe conclusion is wrong. The modern world is supercomplex in character: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milieu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frameworks by which we might understand the world, frameworks that are often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In such an age of supercomplexity, the university has new knowledge functions: to add to supercomplexity by offering completely new frames of understanding (so compounding supercomplexity); to help us comprehend and make sense of the resulting knowledge mayhem; and to enable us to live purposefully amid supercomplexity. Knowledge, as a pure, objective reading of the world does have to be adandoned. But the university is not, thereby, delegitimised. In an age of supercomplexity, a new epistemology for the university awaits, one that is open, bold, engaging, accessible, and conscious of its own insecurity. It is an epistemology for living amid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统知识的价值被逐步认识和利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但是,由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无法对传统知识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传统知识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对传统知识保护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的形象和信念,长期以来以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为基本前提。对该前提合理性的充分考察有助于塑造真实的科学形象,从而进一步揭示科学知识的本质。但是,学者们对其合理性的分析并不充分。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基本前提。其实,普遍性并非科学知识区别于非科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科学知识的普遍性是地方性在时空维度的拓展,是一种动态的绝对普遍性,它介于绝对普遍与相对普遍之间。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we carried out deals with how teachers express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classify how it is expressed, so that we can see its components, its limits, and how close it is to theoretic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s such that which is based on research and aimed at explaining phenomena by looking for regular features.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课程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选择出来,并经过精致编码的知识,它在学校中作为教育的栽体存在,本身具有明显的特征.课程知识的生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实践上回答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和传授给学生.自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学科开始.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就成为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