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学敏 《青年记者》2017,(18):58-59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这段民族记忆成为世界记忆.从2014年开始,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连续三年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进行了直播,在2016年的第三个国家公祭日直播中,特别注重了它的国际化传播,让这一历史史实为更多国际受众所了解.  相似文献   

2.
岳麓山的五轮塔以佛教最高塔式作为北伐阵亡将士的纪念塔,192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西路总司令,八军军长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唐生智主建此塔,这年2月13日省会长沙各界人士在五轮塔公祭北伐阵亡将士,2月14日的湖南《大公报》、《国民日报》对当时盛况均作了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3.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月25日下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这表明中国将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由政府主导的公祭活动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这类公祭活动虽在形式上类似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但是其社会功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公祭作为一种目的性极强的信息传播活动,对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南京大屠杀历史既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又具有世界性的警示教育意义.仪式是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仪式走过了从地方公祭到国家公祭的过程,2014年设立国家公祭日,同年12月13日首次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至此完成了其仪式化与制度化的建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得以传承与固化,并成为全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正12月24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召开"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国家公祭·南京1213新华报业全媒体集成报道首发式"。首发式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向省档案馆捐赠了国家公祭日有关电子资料。首发式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  相似文献   

7.
从2014年9月27日国家公祭日倒计时77天,至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仪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精心策划组织的“国家公祭·南京1213”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持续近三个月时间。期间,集团所属各媒体共推出各类专栏50多个,刊发文字报道2000多篇、200多万字,图片报道300多幅,采撷音视频报道200多分钟,大量报道被转发、评论,新闻行动本身也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诞生于广东新会,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近代史发展颇有影响,他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许多重大社会活动,学贯中西,在哲学、史学、法学、文学等很多领域均有建树,同样梁启超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不仅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探索者,还为图书馆学、文献学的开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关于分类、编目、建馆等理论对当代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借此笔者就梁启超先生与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渊源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9.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梁启超自幼聪明好学,天赋过人,6岁始读<四书>、<五经>、<诗经>、<史记>、<中国略史>等古代经典名作,8岁习作,9岁能文,12岁中秀才,表现出少年早慧之端倪,因而得到祖父辈的厚爱.  相似文献   

11.
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序》),例如“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等等。这种写法有其新颖特别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生硬地把梁启超的一生分割开来,放到与各个人物的关系之中,使得整本书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全书读下来,一个整体的梁启超的形象是极为模糊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梁启超与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梁启超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行动与政治事件,作为康有为最为重要的学生、助手、战友,梁启超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维新变法也成为梁启超思想形成的关键事件。1895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宣扬"变法图存",为维新变法做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朝阳 《新闻世界》2013,(8):338-339
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对现今的新闻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为基点,以微博为例,探讨梁启超的舆论思想在微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28日,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在北平南苑与日军作战,不幸阵亡。1946年为了纪念两位将军殉国九周年,“佟赵两上将军抗战殉国九周年公祭筹备会”举行了移灵、追悼大会等公祭活动。李宗仁、冯玉祥等六十六人联袂行文,向海内人士征文,以慰英灵。现将北京市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史料予以公布,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书架     
《报林求索》2012,(10):159-159
<正>《梁启超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作者:解玺璋价格:72.8元出版时间:2012年10月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  相似文献   

16.
1915年元旦,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在汤山宴请梁启超,还请了杨度作陪。宴席上,袁克定列举了共和体制的很多缺点,问梁启超怎么看。梁启超以只研究政体不研究国体为由搪塞,心想袁克定为什么讲这些。  相似文献   

17.
2004年4月4日上午9:10,甲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开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各位领导及嘉宾分别敬献花篮,陕西省省长贾治邦公读祭。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后乐舞告祭,甲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结束,各位代表瞻仰轩辕殿、拜谒中华第一陵——黄帝陵。电视实况向近乎全球转播了这一盛典,最直接地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倡导著作权第一人,一贯主张包括翻译者在内的著作者应该获得相应的著作权益,并进行了实践。梁启超在主编《新民从报》之时,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稿酬标准,梁启超在编辑实践中注重作者稿酬的发放,体现了先进的著作权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介绍西方新思潮,倡导国民性改造。这是梁启超一生中的辉煌时期。梁启超在日期间思想发生了激变,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启蒙思想,并发表各种言论,有力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高山 《视听界》2015,(2):98-100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江苏广电总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对公祭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这场直播的镜头设计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亦有缺憾。本文从导播角度试作简要评析。一、基调沉稳肃穆,节奏舒缓从容就像指挥之于乐团,导播对整个新闻直播,也有基调和节奏的把控。"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牢记历史、奋发图强",是本次直播需要把握的基调。从当日9:54镜头切进现场直播,到10:34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