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静的力量     
那天,我将写满了一张毛边纸的毛笔字拿给内行的同事看,他指了指前两行写得象模象样之处,赞叹说:"瞧这几笔,一看就知道是心静时写的,看从这个字开始,你的心就乱了。"末了,他意味深长地说:"心不平静,下笔就无力无神,毛笔字练的就是静心。"  相似文献   

2.
韦毓璋 《新闻窗》2006,(3):76-76
我开始当通讯员的时候,认为只要会写,稿子就可以见报,所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三天两头跑邮局给报社电台寄稿子,可是一年没有几篇被采用。后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才明白,新闻稿不是坐在室内就可以写得好的。  相似文献   

3.
殷秦 《网络传播》2009,(10):62-63
小时候,母亲总教导我:“字是打门锤”,并且买了本柳公权的字帖。于是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练毛笔字了。我在厂矿子校上学,中午回家吃饭。妈妈做饭的时候,我就边听Ⅸ隋唐演义》边在报纸上写,墨臭伴着菜香。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可惜没有一张被保留下来,对此我十分遗憾。  相似文献   

4.
6月过去了。回头看看过去的6月,想说说给了我许多“想法”的《太原日报》地方新闻版。 我也算是中老年“报人”。办报的差不多都爱看报。看人家的报,不光是看热闹。就说看《太原日报》,因为这家报社的老师和朋友太多,所以我就找那些熟悉的“本报记者”的名字,然后再读他们的新闻作品,看人家为啥就比我写得好! 光看文章也不够,还有版面也要看。我斗胆说一句,过去我  相似文献   

5.
翰墨伴月华     
记得在幼儿园时期.父亲就开始教我写毛笔字了。当然.那时并不懂得什么叫书法艺术.只是把父亲写好的一张毛笔字放在下面,蒙上白纸,依样描写。这就是我学习书法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7.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8.
前年夏天,我对新闻写作还是门外汉,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都始终拿不出手。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掂上自己得意的力作敲开了宣传科的大门。宣传干事宰先珍同志正皱着眉头写文章,他仔细地看完我的文章,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好,写得好,以后多写吧!”我心里暗想自己也许真有两把刷子。谁知等见到《河南石油报》登出后,我怎么也认不出那是自己写的文章,百把字短文,只有两句似曾相识。好坏也算是自己写的文章见报了,经同事鼓励心里热呼呼的着实感激老师宰先珍.从此劲头十足,三天两头找老师请教。时间一长,我深深感到老师的严励和认真.记得前年在朋友家闲谈,听说  相似文献   

9.
小小文具盒     
我的文具盒是黄色的,上面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打开文具盒,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文具,下一层粘着许多卡通动物,有:皮卡丘、黑猫警长、小熊微尼等各种动物。 每当我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文具盒上的小动物们就睁大眼睛瞪着我,文具盒也气得张大嘴巴,好像要大吵我一顿,这时我就会乖乖地坐下来把作业写完。当我因为作业写得好受到老师的表扬时,文具盒上的小动物们就会笑嘻嘻地看着我,好像在对我说:“恭喜你,小主人,下一回要接着努力呀!”小小文具盒@史雪薇$凯旋路小学二(2)班  相似文献   

10.
题字与书法     
我常常想,每个人,总有一些天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后天的充分开掘,以致被埋没了。比如我自己,中学时曾被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认为音质很好,在声乐方面有“本钱”,但后来学习、工作繁忙,未得名师指点,始终只是一个非常业余的自娱自乐者。又比如我在儿时就喜欢练字,小学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师(颐人先生,时年十九),习篆刻,练书法,颇历年所。在上海中学,也一直参加书法小组,指导我们的老师何式愈老先生,过去是叶裕虎(恭绰)先生的秘书,他曾说:“你的正楷已经不错,可以开始练行草了。”于是我就开始临摹孙过庭《书谱》。但后来颐人先生的其他几位弟子都成了书画家,我则仍停留在业余水平,在相隔多年以后见到颐人先生,先生嘱我赶快回去临写《九成宫》,否则字要不像话了。而我写了一段时间,终于又未能坚持下去。现在,周围同事也有称赞我的字写得好的,但我自己很清楚,仍是业余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2.
我学习写评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六、七年了,即使小学生也该达到五、六年级的程度了,但实际上自己还沒有摸着门道。过去只是领导上叫写评论时就写,一交卷就算,究竟写得顺利不顺利、好与不好,沒有认真研究过。所以上次碰了钉子。下一次还碰,碰了又碰,也不知道钉子在哪里。这种情况,我在一九六三年就开始感觉到了,但是因为认识不足,沒有认真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托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常在朋友身旁充当"陪购"角色。他们说,想买东西的时候,第一个就会想到我。我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有立场,所以有市场!很多人都对朋友持一种中庸旁观的态度,尤其在购物的时候,朋友问:"红的好  相似文献   

14.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15.
自己九年来只所以能坚持当一名业余通迅员,关键是《新闻知识》等刊物和报纸给了我精神食粮——知识、信心和力量。一是老师指导。新闻也是一门学问,要多写稿,写好稿,就需有老师当向导。多年来我在白费订阅《新闻知识》、《延安日报》等报刊杂志的基础上,1992年度又  相似文献   

16.
爸爸的祈求     
这几天要做的事太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向我要爸爸序跋集的照片。二三十张,我还没有动手找。武汉海豚出版社的编辑发短信告诉我,姑姑翻译的书《学校》的文字已经录好,今明两天就快递过来,我答应姑姑帮她看一遍,她的眼睛看不见字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送来的稿子不多了,可仔细改起来也要花去我不少时间。而我在写的稿子越写越没边。越写越收不住.每天的进展也不快,我心里着急,想得晚上睡不好觉。我想到爸爸健在的时候,他常常会为了写稿子和编书心急如火。他那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玩偶青春》 记:你这本《玩偶青春》写了多久才出来的? 丁:我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十年吧。 记:为什么写了这么久? 丁:因为我写小说特慢,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写了,一点儿一点儿的那么写,那时候就挺爱写东西的,可是写了也出版不了,主要是写得比较幼稚。后来就改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只大学里的"青椒",少不了上课点名。10多年前我还是一棵青葱大学生的时候,几乎没有逃过课,循规蹈矩,所以今天只好沦为穷教书匠,而当年经常翘课的同学,搞金融的炒地产,炒地产的搞金融,汗毛比我的腰粗。那个时候,我对经常点名的老师没什么好感,大学嘛,就该来去自由,学生不来,老师又不损失什么,工资奖金照发。当然,现在也一样,只不过人民币在贬值,CPI在飞涨。  相似文献   

19.
张宁 《军事记者》2012,(6):70-70
有幸到军报编辑部学习.能够翻阅许多通讯员的来稿。不过,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一些过去名字时常在报纸上“闪光”的通讯员稿件时.真觉得那些稿件不如他们过去的见报稿写得好。我问编辑老师.是不是通讯员的来稿都是这个样.后经编辑修改润色后才变“好看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报道员平时一味忙着写稿.不注意学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渐渐掏空了.所以写的稿件越来越没味道。  相似文献   

20.
沈芸 《档案与史学》2015,(10):14-18
<正>时间:一九三七年四月,黄梅时节的一日间。这是一个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漏的声音,但是说不定一分钟之后,又会透出不爽朗的太阳。空气很重,这种低气压也就影响了这些住户们的心境。从他们的举动谈话里面,都可以知道他们一样地都很忧郁、焦躁、性急……所以有一点很小的机会,就会爆发出必要以上的积愤。……——《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风云变幻的上海这是我祖父夏衍在1937这一特殊的年份里所创造的一个巨大的隐喻系统,这是前夜,压抑而胶着。"抗日战争快要到来了,不应该写得太灰暗,所以这里我也用了隐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