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深人静的灯光下,偶翻一本文学书,见到晚清学者王国维评介我国古代文学家的一段话。王国维把古代文学家分为三等:“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是第一等;“感他人之感,言自己之言”是第二等;“感他人之所感,言他人之所言”是最次等。这段话,对于我们当好记者和通讯员,搞好新闻报道工作,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和纪录片本来应是电视节目的核心。然而,这个节目办得很不受欢迎,观众寥寥无几,连许多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同志也不愿去看它。究其原因,关键是它失去了新闻必须真实的本来面目。我并不是讲所有的电视新闻都不真实,而是说许多真实的新闻事件,经过拍摄加工出来后就变得不可信了。这种现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并被默许为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编后杂谈     
应该挤出刊物的一角和读者朋友聊一聊,这是编完本期后编者的一个急切的想法。从今年第一期起,我们开辟“编后杂谈”这一小小的栏目,从编辑的角度把本期的优长与不足,编刊中的困惑与思考,要求与期望,把心里的话与读者作一次交谈。编者编刊,作者投稿,读者阅读,这似乎天经地义,其实并不尽然。如果作者不愿意把好的稿子交给你,你就无法编出精品;在众多的档案期刊里,读者视你可有可无,甚至对你采取沉默的态度,你就遇到了最大的危机;编辑呢?如果仍习惯于把一期刊物当作“自然来稿的集合体”,不悉心研究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不殚…  相似文献   

4.
访台杂谈     
何光珽 《新闻界》2001,(3):40-41
去年11月下旬,应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邀请,我赴台参加了"第三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时间过去快半年,却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这么久了,为什么不把访台见闻给大家报告一下?这件事我本想既然没有任务,那么,得偷懒时且偷懒──况且,说得冠冕堂皇一点,那就是所谓编务太忙。现在朋友命题作文,躲不过去了。要说访台感想,我得从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办理入台手续的地方说起。当我扛着行李四处寻觅,突然,一处地方赫然写着"大陆同胞……"敬请读者原谅我的昏庸,是入台签证处呢,还是什么手续办理处──我现在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5.
杂谈漫画     
报纸上发表美术作品,漫画是最适宜的。油画、中国画等,原作一般都较大,报纸又不彩印,发表出来效果不好。漫画,构图简单,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紧紧跟随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生活,其迅速及时,泼辣幽默,针砭时弊,战斗性强,都是其他美术作品所比不上的。报纸是漫画作品最好的  相似文献   

6.
黑白灰杂谈     
现代版面设计的趋势是创造瞬间的吸引,控制读者的视线。对于长稿大稿的处理,仅靠文字编辑安排一段加各式线框的“引文”、“评论”,已远远不能达到给读者视觉以冲击的效果。所以,在版面设计中,需要打破前人、权威与习惯性思维的框框;不局限于版面设计,与其他设计艺术门类进行横向联系思  相似文献   

7.
跟报纸的评论打了两年的交道,感到写好评论颇不容易。时间总是那样紧迫,水平低,想来个“慢工出细活”,多数場合又办不到。新闻总是有时间性的,到时候就要拿出来。在大跃进的年代,需要报纸“说话”的事情是太多了,想少发点评论,主观上不愿意,客观形势也不允许。同全国省报比起来,我们贵州日报的评论是不算多的,可是每月平均也有社论二十篇,在数量上还是可观的。在这些社论中,大致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对于一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重大问题的评论,它带有关系全省工作的全局的性质;第二种是属于一个工作业务范围的社论,对具体工作发表意见;第三种是配合一件新闻发表的社论,属于“即席发言”的性质。第一种社论在数量上较少,第二种是多数,第三种也不少。  相似文献   

8.
杂谈读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河北保定当兵,业余时间学习写作。写出稿子,不敢往大的刊物投。保定市文联有一家文学双月刊——《莲池》,是小刊物,距我最近,心存近水楼台之侥幸,于是便将稿子接二连三地投过去。有一天终于投中了。《莲池》一连发了我五篇小说,其中包括那篇得到孙犁老人青睐的《民间音乐》。一九八四年夏天,我就是拿着这篇小说与孙犁老人的评点文章去拜见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任主任徐怀中先生。  相似文献   

9.
声屏杂谈     
声屏杂谈新闻面前记者平等石明徐树青前不久,笔者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地举行建市庆典。当几十台照像机、摄像机调好焦距,等待呜炮奏乐的时刻,某报一名摄影记者匆匆挤到前排,要一旁的县级电视台让出早已选定好的机位。出于礼节,两名县级台的记者很不情愿地向一边挪了挪...  相似文献   

10.
终审杂谈     
终审杂谈治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任崇信坚持和认真实行三审制,提高编辑工作质量是保证图书质量重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已为实践证实,也是出版界同仁的共识。过去的书稿三审制是编辑初审加工,室主任复审,报总编辑终审。这个审稿程序,各级编辑人员职责不太明确,责任...  相似文献   

11.
百科杂谈     
『吃了吗』的由来“吃了吗”是中国人相互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最常用的语言。为什么用这句话来打招呼?过去,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时,人们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人们之间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竟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常祖光)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夏季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因“午”与“五”同音,所以,古时又将端午称为端五。明清时代,北方人也习惯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  相似文献   

12.
校对的修养颇广,有政治、思想、文化、语言、专业、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不甚为人注意,但却比较普遍且并非无足轻重的几个有关修养的问题———归结为“三要”———谈谈粗浅体会和看法,企望能对校对人员加强修养有所裨益。一、要耐得寂寞有人认为,校对工作单调、乏味,从事校对,默默无闻。一言以蔽之,搞校对工作寂寞。笔者不否认这种寂寞的存在,但问题不在于客观上是否存在寂寞,而在于主观上如何对待寂寞。积极的态度是:首先,要解除自我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寂寞。“一个人能主动地、理智地驾驭寂寞,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13.
编后杂谈     
《档案》1999,(3)
读者会注意到,本刊在甘肃省第二届社科类期刊评级中被评为一级期刊,这是值得庆幸的事。这其中自然有作者、读者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在此,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给予本刊的一以贯之的厚爱与支持。此时,我们想的最多的,仍是我们的不足。我们将把这次评级作为一个起点,一种鞭策,一股动力,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学术园地”始终是本刊的重点栏目。邓绍兴的《中国没有档案鉴定理论吗》?,是本刊自前年开展档案价值鉴定讨论后,较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主张中国有鉴定理论,但很不完备,需要花大力气探索和完善。麻新纯的《电子文件的真…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杂谈?我认为,它不是评论,也不是杂文,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政论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议论文。倘若缺少或没有形象性,那么就会减少杂谈的感染力或不成其为杂谈了。形象性是杂谈不可或缺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遇到和版权经理人联系不上或其他原因,则没有别的办法。笔者所在的出版社就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似乎只有等待才是惟一的途径。近几年,国内出版界和海外的合作越来越多,版权贸易也越做越大,贸易离不开谈判,谈判的对手就是那些职业的版权经理人,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彬彬有礼,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不停在世界各地穿梭旅行,工作效率也很高,可以说出版界要想做版权贸易,必须和这些版权经理人打交道,那么,他们这些人有哪几种,和他们打交道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正是本文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谈到编辑工作,很自然地想到修改稿件。一提到修改稿件,那问题就复杂了。有些同志改稿的时侯,就稿改稿,即所谓“通一通”或“顺一顺”。其实,这只是最起码的工作。除开这个最起码的工作之外,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给原稿增色添彩,推波助澜。有这么一个例子。通讯员写来一篇扩大复种面积的报道,原稿第一段写某公社今年要扩大复种面积;第二段写社员们看到麦子长得好,不愿意扩大复种;第三段写开展思想大辩论,纠正了错误思想;第四段写大闹积肥运动,准备扩大复种。看来,平铺直叙,死水无波。编辑改稿的时候,费了一番心机,给这坛死水中投进一个巨石,于是激起了波浪,稿件就引人入胜了。改后的稿件,一开头就写出某公社大  相似文献   

17.
本地化的优势 最近与几位做打样软件代理的同行聊天,他们感觉很困惑,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做这块业务前途未知.所以现在纷纷在思考业务转型(如转向数码印刷)。近来看到方正写真数码打样软件的热销场景,说又看到了希望。我想这是国外产品与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两者的必然结果。几年前国外的软件进入我们的国内市场,加上巨额的市场宣传,几乎没有竞争。  相似文献   

18.
抓好典型宣传,是提高广播宣传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广播典型宣传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典型与信息量广播典型宣传和扩大信息量,都是为提高广播宣传质量服务的。它们互相配合,紧密联系。扩大信息量,不等于不要搞  相似文献   

19.
言论写作杂谈(一)米博华这是笔者参加业务讲座的心得,发表出来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一:情来,兴来,神来为什么要说话,为什么说而犹觉不足竟形之于文字,刊之于报端?这也许肇始于一个简单的动机,便是需要倾诉或评说,有时,这是一种不吐不快的压抑;有时,这是...  相似文献   

20.
杂谈     
不仅是出版,打开电视,看看所谓的生活娱乐频道,一些网站,所有最下流、最庸俗、最不堪入目的那些东西,收视率和点击率都非常高。那些稍微想干一点正事、想表达一点追求的,往往很快就被“末位淘汰”。人们一朝发现并大肆倡扬动物性,把商业运作和精神价值完全混淆。如今做得可真彻底,学术和艺术出版没有财政补贴,连海外自由经济地区都不如。追求名利者也只有下流一途。什么无耻、无底线,只不过为了无限止地满足商品流通的贪婪,畅销等于一切。我们看不到严厉的权威、看不到所谓的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