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问人文性     
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担有人文教育的职责,这是毫无疑义的。即使力主语文的本质是“工具”论者其实也并不否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盖儒者之争皆在名实”,分歧在于对人文性的理解以及人文性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呈现。  相似文献   

2.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人文性内容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和亲情,具有强烈人文色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张扬人文意识,落实以人为本,让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色彩更浓。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应当区别于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更要避免人文熏陶与渗透变成走向极端的多元解读、个性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是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指向、所有语文活动的内容指向、自我反思实践的方法指向。依据课文特点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三点导读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语文教学如何以文载道,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等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6.
马素   《广西教育》2013,(42):67-68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即人文化精神,其重要价值在于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熏陶,使学生思想更健康,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定位,突出了语文教学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探索、实践,我发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回首2006年的课程改革,一轮呼唤“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声浪逐渐高涨。不少在课程改革初期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专家,在课改走过6年之后猛然惊醒:“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揭示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为科学,并由此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这便是语文教育的理想:第一,实现语文文本(包括教材)的人文性——对人的尊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关心人的生活,张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第二,把语文课堂甚至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生态环境”)营造成生命活动展示场、生命对话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成为师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会出现“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人文性列入教学目标所致,要求不再把人文性当作目标。有的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范畴内,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人文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徐炜 《中学文科》2006,(11):4-5
本文通过具体阐释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教学人文性张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和人不断认识自我的强烈意识。实现教学人文性的途径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各个方面,教学人文性对教学过程的这些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关注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多年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完全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正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性和功利性 ,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处理教材时削弱了教材的人文内容 ,使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  相似文献   

15.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那么,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但现实教学中恰恰有人忽略这一点。为什么人文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而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应该闪耀着“人文的光彩”。但是回望我们给学生文章的评语,大多是公式化、模式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等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汉语母语教学中的概念,其本体是以文化素材体现人文精神的口语和书面语。人文是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化素材,人文性是人文蕴含的精神内涵。明确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语文与人文及人文性的关系,对于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材编纂和语文教育政策的研制具有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让人文之光照耀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界纷纷攘攘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鉴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要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