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家自始至终最崇尚的精神,是自由精神。道家思想的自由精神关爱个体生命,在政治上尊重个人基本权利,在精神上追求“与道逍遥”的超然境界。道家自由精神对现实中教育自由的种种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思想虽以“贵己”、“为我”为标帜,提出了以个体为本位的思想主张,闪耀着为我主义的思想光辉,但与近代西方讲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把道家为我主义同西方个人主义进行比较,有助于对道家为我主义思想进行现代改造,真正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命构成问题,黄老道家在形、神的基础上加入了气的部分,认为人的个体生命由气、形、神三个要素构成,这是对中国传统形神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三者关系问题上,以形为“生之舍”,气为“生之充”,神为“生之制”,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4.
道家自始至终最崇尚的精神,是自由精神.道家思想的自由精神关爱个体生命,在政治上尊重个人基本权利,在精神上追求"与道逍遥"的超然境界.道家自由精神对现实中教育自由的种种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我”是道家隐逸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终极目的只是为了维护个人的“适性”权利,且以不损人为基本原则,所以它与普通意义上的利己主义有极大区别。“为我”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重身”与“贵生”。对于外来的伤害,道家主要采取远避深藏和外示无用的方法,而其“无用”正是为了追求“适性”之大用。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文化对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对主体意识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儒家文化中“学无止境”、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思想,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生成,道家文化中对神灵的否定及“贵身”的思想,凸现出个体生命意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中庸之道思想,抑制了主体意识的生成,而道家文化推崇“地为”、“柔弱不争”等思想,阻遏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的中心在于儒道两家的终极关怀。两家分别以“仁”和“道”为其生命的终极价值。面对死生的矛盾 ,儒家以立德立功求“仁” ,以对生的关注来避开对死的直面 ;道家齐死生、泯物我 ,并以归于自然来守住生命的本然———“道”。两家生命超越的途径不尽相同 ,却都是在生命的现世历程中进行 ,面对现实的无奈 ,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完满  相似文献   

8.
试论《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现;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其一,现代诗学主张打破旧体的束缚与限制,争取以自由的书写形式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绪。这是道家文化怀疑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秩序,以“道”超越形式,注重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自然延伸。其二,现代诗学关注情感/情绪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征。现代诗学看重自然天成的天籁境界,也源于道家无心无为的自然而然的审美态度。其三,道家认为混沌的、整全的大“道”涵盖一切,纯粹美就是浑然一体的美,超功利的美。现代诗学则表示出对“纯诗”的钟爱,存在着一种追求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审美倾向。现代诗学视意境为诗歌的最终目标,又与道家所推崇的“道”的本体地位相似。宗白华的意境说始终以宇宙人生为表现的中心,讲究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关注诗人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与道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育是直面人的成长的,德性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控制、否定,也不应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提升,应体现为唤起学生成长的内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的助力。德育需要回归“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的词性,学者们没有一致的见解,特别是"自"能否作词尾,更是没有定论。我们认为,"自"有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种词性,它还能和其它字组成复音词。同时,本文在归纳"自"词性的基础上,试析《世说新语》中的"自"。  相似文献   

12.
在耒阳土话中,与普通话名词后缀“子”相当的词缀有三种表现形式:子、仔和粒。词缀“子”是主要形式,意义基本虚化,成为一个构词标志。“仔”和“粒”是“子”的两种变体形式,词义虚化程度不如“子”,往往具有小称义。构词是“子”及其变体的主要功能,也兼有转变词义和改变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注重于后缀"子"的词源分析,从历时角度探讨其用法扩展及其语义演变过程,而对于后缀"子"定性问题的相关探讨尚存不足,加上汉语屈折形态变化不明显,区分后缀"子"和实词"子"仍是一大难题。文章尝试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其历时演变和共时变位的特点,对后缀"子"加以全新定性,并探究其语法渐变群在语音、语义及形态句法演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求为后缀"子"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客观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极悲观的,实则蕴涵了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生就像蜘蛛结网,网总是残缺不全的,人应该像蜘蛛那样不停地补缀命运之网。"破网"哲学体现了一种面对困境不畏惧退缩、主动迎接、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它不仅给"五四"时期萎靡颓唐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今天浮躁不安的人们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的研究,他融汇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说,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不健全的病态社会,生活其中的现代人大多是"病态人",其病症包括施虐与受虐、破坏心理、丢失自我、重占有思想等等。他希望通过重塑理性信仰、发展创制性人格、汲取爱的能量等方式来"治愈"这些病态人。  相似文献   

19.
"立德"是儒家的"三不朽"思想的最高层次,指以道德垂范后世,是士人立世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伦理生命价值观的最高层次。"伏膺儒术"的陆机,立德亦是他人生追求中的应有目标。陆机始终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并恪守"匡世难"的志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