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4):72
第八届"华赛"揭晓引发争议上届年度大奖作者质疑金奖作品涉嫌PS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日前揭晓,路透社记者高安-托马斯维克(Goran-Tomasevic)的作品《利比亚冲突》获得2011年度  相似文献   

2.
战火零乱     
徐斌 《新闻实践》2012,(6):83-F0003
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杭州评比揭晓,众所瞩目的年度照片大奖,被路透社摄影师高润·托马斯艾维克拍摄的《利比亚冲突》夺得。照片的画面中,一颗火箭炮弹带着刺眼的尾火在人们头顶横空飞过,令人过目难忘(见附图)。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了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巧性提问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加强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3月25日,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在浙江杭州揭晓。路透社摄影师高安.托马斯艾维克(Goran tomasevic)拍摄的《利比亚冲突》获2011年度新闻照片大奖。本届华赛评委会由来自多个国家的12位国际新闻摄影专家组成,经过4天的紧张评选,评出8大类共78幅(组)获奖作品(第八届华赛获奖作品选登见第54页)。这些获奖作品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12,(11):18-19
3月25日,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在杭州正式揭晓,由路透社摄影记者高润·托马斯艾维克拍摄的《利比亚冲突》摘取了本年度的新闻照片大奖。此次比赛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和地区2300多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近3万幅作品。在16个金奖中,外国记者作品获得11个,中国记者作品获得5个。  相似文献   

6.
认为情报分析人员思维误区导致情报分析失误,克服思维局限是改善情报分析效果的重要手段。将肯定假设的特征及其弊端与质疑假设的特点及其在情报分析中的作用进行对比,设计思维转换的流程,并提出训练情报分析人员形成质疑假设思维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2):30-33
"管窥效应"是理解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一种新阐释。本文从摄影自身的特点、媒介特性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摄影拍摄与观看的方式,指出观察能力的不同是相机和人眼的重要差别之一,透过镜头产生的新闻照片受到"管窥效应"的深刻影响。"管窥效应"从揭示、选择与遮蔽三个层面体现在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新闻照片是有超越人眼的揭示能力,但也是主观建构的结果,同时也遮蔽了很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突出细节     
徐文耀 《军事记者》2014,(12):I0002-I0002
那只爬在狙击手脸上的毛毛虫,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抓住了你的眼球?和笔者有相同观感的恐怕大有人在。这幅军事摄影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拍摄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毛毛虫爬到士兵脸上的细节,而此时的士兵仍那么专注地紧盯着远处的目标。 在摄影中,细节是最富表现张力的元素。把最富张力、最有意味的细节捕捉到并突出出来,一幅摄影作品也便具有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用镜头记录和收藏即将消失和正在变化的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之成为永久收藏的民俗摄影作品和照片档案,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你提出一个笨问题时,通常可以得到一个聪明的答案。而对新闻报道活动,当一个编辑记者用心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多打几个问号时,往往就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因此,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成功,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质疑思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种思维方式会对常人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出许多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在国际新闻摄影大赛中,历年都有一些充满情感张力的优秀军事摄影作品折桂。这不仅为一段时间内广受瞩目的战争留下永远的影像记录,也向世人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深度,大多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那些充满了悲悯之心的摄影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11,(3):I0002-I0002
北京时间2011年2月11日18:00(荷兰当地时间2月11日11:00),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南非女摄影师乔迪·比伯(Jodi Bieber)的摄影作品《阿富汗割肄少女》被评选为年度图片。  相似文献   

13.
世界著名摄影师格里·卡普卢金说:“摄影是我的第二语言。”的确,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或摄影专题,之所以能产生跨越国界的深远影响和超越语言的感染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摄影语言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4.
有情,有爱,就有好照片。 情感是新闻摄影的催化剂,是"酶"。没有了这个"酶",照片就无"情"无"味",就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打动读者。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怎样拍出来的?用相机拍,用脑子拍,更是用"情感"在拍!用相机拍照的人是浅层次的,有了头脑,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拍出来的东西也不会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5.
2005年9月16-22日,备受瞩目的200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隆重开幕。爱普生在此次大展中再次大放异彩,和用爱普生“世纪虹彩”颜料墨水系列打印机及最新的“世纪虹彩K3”颜料墨水打印机为众多摄影名家的近千幅作品提供了打印输出服务。  相似文献   

16.
提高清晰度 有些画册上的人像摄影作品,如老年人皮肤饱经风霜的皱褶、女士时装上的绒毛、男士的胡须,这些景致普普通通,构思创意也是平平常常,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靠的是清晰度。如果我们的人像作品能借助数码技术的神力提高照片的清晰度,那么照片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将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编辑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是我在云南拍摄的一张牧民骑马过河的照片。当时接近黄昏,天色渐暗.牧民结束了一天的生活。我注意到马匹与牧民都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经过一条河流.河水中也有蓝天与山脉的倒影。并且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云层较低.覆盖了山顶,这种景色与山、水、人相映生辉。因此我及时按动了快门.记录下这一瞬问。请老师不吝赐教您的看法。北京赵竹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副刊编辑,编稿之余,捉笔创作,尤其是当发现一张张精美绝伦的照片时,总是眼睛一亮。端详反复,心底泛起一汪冲动,忍不住吟上几句。渐渐地,为照片配诗成了我近几年来涉猎的一个主要文学品种,不知不觉已配诗干余首。面对优秀的摄影作品,字斟句酌,绞尽脑汁,如达摩面壁一般,搜肠刮肚,打捞感觉,编织组装词句,有时其辛劳不亚于独立完成一首长诗或几千字的文章,但其中的乐趣却也令人愉悦,尤其是捕捉到闪烁在脑海里稍纵即逝的佳句,总能让人悄悄漾起一丝得意,特别是发表后受到拍摄者和读者的肯定和褒扬,这得意又会变成一种力量。久而久之,渐生出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9.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20.
点评人寄语:嘉兴不大,也很温和,就像这温情细腻的江南。这里没有了撕心裂肺,有的只是默默无语……什么是生活?看了这些照片,我似乎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又是摄影?摄影就是记录,记录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和百姓,通过他们,讲述变革时代中人的故事,这才是新闻摄影的根本所在,也是摄影记者的责任。我觉得,新闻摄影就是要关注人,关注老百姓,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摄影作品就是要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只有在情感上真正和老百姓融为一体,通过镜头讲述的故事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摄影记者只有在拍摄时有足够的情感投入,才能把照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