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以每小时3.7万千米的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千米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科学家猜测,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质。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究太阳系的诞生和地球生命的起源,同时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了一次演习。“焰火”在太空绽放@刘青红  相似文献   

2.
“深度撞击”撞击器“击中”目标2005年7月4日,北京时间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程序花了3.7秒.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千米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l号“亲密接触”的激动时刻.为什么选择坦普尔1号?“坦普尔1号”彗星是在1867年被发现的,它绕太阳运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选择“坦普尔1号”是因为:首先人类对它已有100多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2时20分左右,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4.
撞击彗星     
“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2005年1月13日,美国“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这艘飞船将在飞行4.31亿千米之后,于7月3日发射一颗撞击舱。如果顺利的话,这颗重约370千克的“巨型炮弹”将于7月4日猛烈撞击“腾佩尔一号”彗星。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构成,它自身温度极低,并处在温度极低的宇宙空间,因此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彗星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态。对它进行研究,有助于人类揭开太阳系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划,“深为什么要“深度撞击”彗星按照预定计划,“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的撞击舱被释放出去以后,将在直径…  相似文献   

5.
1.宇航事业的盛事——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准时于13时52分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过程历时3.7秒,撞击能量相当于5吨炸药爆炸的威力。深度撞击彗星是宇航事业的新课题,人类首次撞击成功是这一事业又一里程碑。撞击彗星的计划于1999年11月起实施,2005年1月12日,“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历时近半年的太空之旅,行程4.31亿千米,到达距“坦普尔1号”80万千米处释放撞击器,并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撞击。击中彗核后,“弹坑”内的物质爆发出来,彗核表面的冰雪…  相似文献   

6.
“轰隆”一声巨响,“深度撞击号”飞船上的撞击器冲向“坦普尔1号”彗星,覆盖在彗核表面的细粉状碎屑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腾起,形成一片云雾,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真是一幅壮观的天文景象。  相似文献   

7.
[生命起源]美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成果提示彗星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有机物的来源据2005年9月5日《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表示,利用航天器对“坦普尔1号”慧星的撞击所得资料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  相似文献   

8.
陈平 《新高考》2005,(11):35-36
2005年美国进行了“撞击彗星”试验,于1月12日升空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7月4日与“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产生4.5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教学》2005,(9):55-55
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铜质撞击器在飞驰着进行最后冲刺后,准确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载着人类的梦想和雄心,飞向坦普尔1号彗星。一瞬间,一团焰火绚烂无比地绽放在距地球1.33亿千米处的太空中。壮观的太空景象2005年1月12日,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近6个月的时间,“深度撞击”号走过4.31亿千米的漫长路程,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慧星“亲密接触”的时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奖励》2009,(2):79-79
长期曝露飞行器的微创 1985年3月1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长期曝露飞行器”送入了近地轨道。它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微流星体撞击对航天器所造成的破坏情况。尽管它身体上有道直径5毫米的“疤”,和太阳系其他“疤痕”比起来顶多也就算是微创,但是这已经是“长期曝露飞行器”上最大的撞击痕迹了。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节,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庆祝方式——他们不是用红、白、蓝等五彩烟火,而是用成功地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进行庆祝。通过“深度撞击”,他们还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彗星表面密布环形坑“坦普尔一号”的外形,并不像科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不规则体,而更像一个长条土豆。撞击器传来的高清晰照片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与以前观测到的彗星表面很不一样。该彗星表面密布许多看来是撞击留下的环形坑,据“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说,这在彗星上还是首次发现。彗星比想像的还要软研究了撞…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四川暴出一条惊人新闻,成都24中学生聂垚取得了两项专利成果:“汽车撞击减震装置”、“汽车雾天行驶安全警告装置”,并且成为央视聚焦的“小发明家”。提起聂垚的这两项发明,话还得从头说起。聂垚从小就非常喜欢汽车,家中订了许多有关车的报刊杂志,业余时间,他就认真阅读研究。他了解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名优  相似文献   

14.
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将用一个铜质锥体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一号彗星,正式上演了“炮轰”彗星的大片。“深度撞击”号自今年1月12日升空后,在太空中走过了4.31亿千米,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一号彗星“亲密接触”的时刻:飞行器最后一次调整轨道后把撞击器“弹”了出去→飞行器调整和彗星的距离(距彗核约8600千米)→撞击器自主飞行24小时、经3次发动机点火调整→撞击器和彗星以每秒10.3千米的相对速度相撞(相当于4500千克炸药爆炸)→14分钟后,飞行器来到距彗核500千米处观测撞击的结果。宇航专家认为,这次碰撞发生…  相似文献   

16.
钱伟 《文教资料》2010,(26):18-19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7.
请你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咱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创造汉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冰”和“寒”的意思来?然后再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水上的浮冰在互相撞击的时候,往往形成倒“V”字形。甲骨文“冰”就像两块这种形状的冰,后来加上了水旁。屋子里有一个人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参见“冰字条”),说明天气很冷。他在周围放了一些稻草取暖,但是仍无法御寒。 “冰”和“寒”@李乐毅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深度撞击号”飞船顺利升空。2005年7月4日,撞击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撞击成功。从此,人类近距离探测彗星的科学活动全面展开。2004年,欧洲的“罗塞塔”飞船接受了一个光荣任务,它将专程飞向一颗叫“67P楚留莫夫—杰拉希门科”的彗星,要花费近十年时间才能到达。科  相似文献   

19.
深度撞击     
太空大片2005年7月4日,由人类编导的又一部“太空大片”将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的宇宙空间上演。届时名为“深度撞击”的彗星探测器将向“近在咫尺”的“坦普尔1号”彗星发射一颗重达372公斤的铜质撞击器。据推算,撞击将产生相当于4.5吨炸药的爆炸,并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14层楼那么深的凹洞。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神舟5号”发射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即如何避开太空垃圾的撞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太空垃圾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庞大物质群体。从几十米长、数百吨重的被废弃的“和平号”空间站,到以微米计的火箭碎片,都是其成员。它们围绕着地球以每秒7千米的速度飞行着,这速度至少是炮弹出膛速度的5倍。它们与航天器撞击的速度在每秒10千米左右。长度1厘米以上的碎片,就可以彻底毁掉飞船和卫星。世界公认的数据,能够对航天器构成致命威胁的太空碎片共有9300多个。要避开它们对“神舟5号”的威胁,首先需要逐一计算出它们各自运行的轨道,然后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