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准备教师板书:3+3+35+5+5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每个连加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它们的加数都相同后,教师明确指出)在连加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这样的加数就叫做·相·同·加·数。〔评析:通过观察两个连加算式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为下一步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做了铺垫。〕二、新课1.教学例1。(1)教师依次在黑板上摆黄花图片教具。(每次摆2朵,摆3次)每次摆后提问:这是几朵黄花?用数字几表示?(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有几个2?(板书:3个2)求3个2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板书:2+2+2=6)指算式提问:这个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2.
一堂新课,成功的导入能起 到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注意,扣动 学生心弦,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 动性的作用。现将“大于号和小于 号”认识一课的五种导入方法简 介如下: 一、直观引进 教师取出4块长方形纸片,贴放在黑板上(左边2块、右边2块)问:“左边长方形纸片有几块?右边的长方形有几块?用什么符号表示2和2相等?”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出现2=2(符号是用两根红色  相似文献   

3.
基本训练抓三点:听算抓10以内的加法;视算抓整十数与几相加;口答抓两位数的组成与分解.新知讲授抓四步:第一步,抓动手操作.教师先出示(黑板左边)2l朵花,后出示(右边)6朵花.边出示边问:"左边有几朵花?右边有几朵花?把左边的21朵花和右边的6朵花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几朵花用什么方法算?"怎么算21+6呢?"学生拿出小棒,同座边摆边议:先把1根和6根合在一起得7根,再把20根(2捆——每捆10根)和7根合在一起得27根.第二步,抓图示过程.教师先移动出示在黑板上的花,边指算式边讲:把  相似文献   

4.
慎用 跷跷板     
教简单应用题时,一教师出示一幅左边坐有7个小朋友,右边坐有5个小朋友的跷跷板图,并叙说:有12个小朋友在玩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跷跷板图编应用题.……;有个学生是这样编的:“左边有7个小朋友,右边有5个不朋友,右边还要上去几个小朋友,跷跷板两边就平了?”教师顺着学生编的这道题提问:“右边到底还要上去几个小朋友,跷跷板就平衡了呢?”众学生说,上去2个就平衡了;但有一学生认为,只要上去一个大胖子就行了。结果引起哄堂大笑。教师则  相似文献   

5.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心中一定会充满幸福和自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学生回答:1949年10月1日.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呢?学生回答:1921年7月1日.(评)加强思想教育,贵在渗透,不是随意凑合,牵强附会,脱离教材空洞说教.这里的导语及设问把爱党、爱祖国的教育非常巧妙结合进行.教师再进一步地提问:你们自己的出生日呢?学生回答:……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多长时间是年吗?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学生初步体会;“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是一年”;“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是一年”;“从这个月的一日到下个月的一日是一个月”;“从今天  相似文献   

7.
一、引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方工整、缓慢地板书1、2、3、4、5五个数字。学生齐读一遍后,问:“5比4多几?” (5比4多1)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说:“因为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那么,5的后面是几呢!”(学生齐答:6!)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宣布本节课题,并板书“6”字。【注: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这里我们不采用一般教师惯用的卡片、小黑板等教具从复习旧课中去引入的办法,是因为教师在缓慢书写的过程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反思“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随意式提问荒废学生案例1: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师教学“带分数的减法法则”,当新授结束,有学生提出:带分数的减法,要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减的结果合并起来,减法变成了加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与提问的学生进行了一番富有情趣的对话:“老师让你当一回售货员,好吗?”“好。”“老师身边有四元五角钱(板书4元5角),其中四张一元的,五张一角的。要向你买一支3元3角的钢笔,还剩多少钱?”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元5角—3元3角”,教师追问:“我该怎样向你付钱?”“先给3张一元的,再给3张一角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4元—3元,5角—3角”,“现在我身边还剩几元、几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章第二小节105至107页“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直奔主题师:请同学们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想学习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方程?生2:怎样解简易方程?[评析:先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课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二、课件演示,直观理解方程的意义1.方程的意义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边盘内放置20克和30克的木块,又在天平右边盘内放入50克砝码。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天平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师: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用数学方法怎样表示?生1:…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简介 1.复习上节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是角,并讲出两块三角板中各内角的度数。接着,要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75°的角。学生画完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2.教学用量角器画角。教师说:“如果要画一个65°的角,应该怎样画呢?这就要利用量角器了。”随即,教师宣布:用量角器画角,是本节课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物展示比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为使学生认识“ =、 >、 <”,首先通过电教媒体的实物,如玩具小汽车,左边放 2辆,右边也放 2辆,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一边的汽车多,使学生得出结论——同样多。接着,介绍用“ =”号连结两个 2,即 2=2。随后,教师在左边添上 1辆小汽车,再与右边的 2辆小汽车比较,学生容易得出左边的比右边的多。教师写出 3○ 2,请学生说一说○内填什么好,学生说出填“大于”。这时,出示写有“ >”号的卡片,告诉学生这是大于号,在○内填“ >”比填“大于”好。学生默记。“ <”号的教学同“ >”相仿。   采…  相似文献   

13.
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要经历动作——表象——符号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利用动作化、形象化的教学,以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历程,使他们通过动作、形象来掌握抽象的数学符号——“>”、“<”。一、讲清意义,儿歌强化教师操作积木,形成左边的示意图,提问:“4和3比,谁大谁小?”学生能看出4大3小。4大、3小,我们就说4大于3,大于怎样表示呢?我们用一个符号“>”号表示(大于)。“4>3”读作“4大于3”。交换积木的位置。3和4比呢?3小于4,我们也用一个符号“<”(小于)表示。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的地万:一个大口对左边,一个大口对右边。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六册 P.45~46,讲“商不变”性质第一节时,可安排如下练习:一、口答练习十五1、2、3题,并追问:①第1题左边四题为什么商都是8?右边为什么商都是50?②不计算,你怎么知道2大题各小题商都是12?③你怎么知道3大题左边三题商2,右边三题商3?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讲“商不变”性质。二、指出错误,并说明如何改正:  相似文献   

15.
某教师教学《圆的面积》的方法是——首先提问:“你们已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学生答完,教师指着黑板上画的一个圆问:“那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以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不等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说:“其实,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不难,你们看一看课本就会了。”  相似文献   

16.
教学要求:能说出手工课上做的玩具六面画的样子,会玩并会说出所摆图形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具:一套放大的六面画玩具。卡片。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明确要求。 1.你们的课桌上放着什么?(板书:玩具六面画) 2.你们在什么课上做的这个玩具? 这节课就让我们玩玩,说说。(板书:玩玩。说说) 比一比,看谁不仅会做还会玩会说。二、说说玩具的样子。请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 1.玩具六面画是用什么做的?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7.
一、具体感知天平平衡原理,做好知识铺垫1.出示天平,向学生讲解天平使用方法。启发提问:如果我在天平的左边放一20克的重物,要使天平平衡,右边得放多重的砝码?学生操作后回答或猜想后验证。(20  相似文献   

18.
听浙江来宁教师倪丽芬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下面简介倪老师教小学地理《云贵高原》的情况,和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铃声刚落,师生相互问好后,倪老师和蔼问道:“前几天同学们捐钱干什么?”一学生答:“慰问老山前线的英雄叔叔”.“对,那么老山在什么地方呢?”又一个男学生回答:“在云贵高原”.“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云贵高原’.”(教师板书“云贵高原”.)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接着,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然后引导学生看祖国政区图,认识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教师提问:“云贵高原位于祖国什么地方?包括哪几个省?‘学生答:“在祖国的西南,包括云南、贵州两省”.教师手指地图:“云贵高原位  相似文献   

19.
谁动了谁的奶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听了一堂“好评如潮”的课。其好评主要集中在“教师从头到尾共有近百个提问”——据说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真正实现”了“双主”。一堂课,我记录了:1.所有的提问;2.41位同学中多少人接受了提问?3.回答问题最多的是谁?4.谁回答了“关键的问题”?因为几乎出现了所谓经济学中的“帕累托现象”,即几乎20%的人回答了几乎80%的提问(其中一个佼佼者回答了14个提问)。于是有下述联想:  相似文献   

20.
开心加油站     
站在右边听的周正威编绘我唱歌怎么样?没有跑调吧!咱们也去参加超级男声。对呀,没有跑调,幸好我是站在右边听的。只有我能回答儿子:“妈妈,今天老师上课提问,全班只有我能回答。”妈妈:“你真聪明!老师问的什么问题?”儿子:“老师问‘谁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别人都一声不吭,只有我大声回答‘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