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两方面的异同。隐喻概念系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文化隐喻翻译极其困难。为了解决文化翻译的难题,该文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文化特征、隐喻的起源、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化隐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汉日“大/小”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汉日“大/小”在原型义和扩展路径上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从空间域的原型义扩展到数量、状态、时间、心理4个抽象域。但汉语“大/小”的语义扩展范围更大,语义生成能力更强;汉日“大小”存在相似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概念之一,且中日两国自古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受汉语文化影响深远。中日两国语言环境、思维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导致了汉日“大/小”在语义扩展上存在差异性。该文以期为汉日“大/小”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汉日语言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霍荟灿 《文化学刊》2023,(5):191-195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讲述了以亚哈船长为首的一行人乘坐“佩科德”号追杀白鲸莫比·迪克,最终同归于尽的故事。通过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体现出其背后多元化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作者在文中使用的各类“隐喻”进行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匹配,并基于不同的匹配结果,对各类形象的深层象征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白鲸莫比·迪克可以构建出两个相互矛盾的隐喻类型,它既是“神圣纯洁的圣灵”,也是“邪恶残忍的恶魔”;与之相对应,亚哈船长也可以构建出两个完全对立的目标域,即“亵渎圣灵的暴君”和“迎难而上的勇士”;“佩科德”号的航行同样可以构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的隐喻,分别象征着“注定是悲剧的死亡之旅”和“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旅”。对作品形象的解读,不同读者能够勾勒出不尽相同的象征意义,这也正是小说《白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判断双方展现出的生态理念,比对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及其成因,并剖析水污染环境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为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从而推进有关生态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多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美国则多为破坏性生态取向,双方的模糊性生态取向均较少;(3)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凸显“生态命运共同体”观念,而美国呈现“经济优先”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语修辞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阿拉伯语文体规范、表达功效和用词技巧的语言学科,分为句式修辞(辞达学)、形象修辞(辞巧学)、藻饰修辞(辞华学)三大分支学科。其中形象修辞(辞巧学)中提出语用中词的本义和借义的概念,本义与借义之间的关系分为“比喻性借代”和“非比喻性借代”。该文通过引入认知语言学概念转喻理论指出:“非比喻性借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转喻”关系,本义和借义之间通过“临近性”基础实现转换。“转喻性借代”的提出抽象地归纳了“非比喻性借代”中不同类型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一种“转喻性思维模式”来分析理解该类借代,跳脱出传统类型学对“非比喻性借代”静态划分的局限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相声是中国特有的语言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相声表达意义产生幽默的形式多样,其中仿拟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福康涅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该理论的核心——“四个网络”(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分类分析相声中的仿拟现象和意义的构建过程。通过对具体相声语料的分析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相声语言的解释力,从而为相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并扩大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时,研究相声这种中国独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篇隐喻指那些以某一意象或属于同一语义场的意象群为构筑要件的诗歌,其中的隐喻意义是在整个语篇层面运作的,大致可分为语境独立型和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中国古典诗词中语篇隐喻的翻译首先要持一种整体观,再现其中的隐喻意象和隐喻话语,保证译文本身是一个生机灌注的整体。针对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的翻译而言,为了弥补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差,还要以作者简介、加注、评论、文内补偿等手段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以有效传达原诗的象征意义或语篇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8.
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的江苏省常州市,以"制造名城"而被人们所知.同时,常州还是一座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红色人物方面,常州有着以"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为代表的红色人物群体.红色遗存方面,除红色名人故居外,常州所辖溧阳市的水西村曾是新四军江南部队的指挥中心.1939年以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  相似文献   

9.
年度热词代表的是一年中新出现的普遍认知。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还原一个新概念产生的过程,并发现人们对这个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笔者先将《柯林斯词典》2021年度“十大热词”进行简单的中文语义转化,发现并不能直接认知这些词汇,于是通过概念整合理论,首先,在英文语境下还原其认知过程,发现在此语境下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其次,将其同步到中文语境下,帮助国内读者认识这些年度热词,并通过这些词掌握新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2021年7月28—31日,笔者从广西来宾出发,赴广西崇左参加关于崇左花山岩画及花山岩文化的调研活动,收集了大量图片、文本等一手资料。该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概念隐喻理论,对收集到的花山岩画图片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挖掘花山岩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及隐喻模式,试图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岩画背后的民族文化因素,也试图对花山岩画文化的研究、花山岩画文学的再创造以及花山岩文化外宣推广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诗歌洞察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借助认知诗学中的“概念合成隐喻”“图形—背景”“认知指称”等概念客观探讨格丽克诗歌《女巫草》中生命哲学的生成过程。得出了“女巫草寄生于花园如同攀附欲腐蚀着本真灵魂”“花园逐渐荒芜如同人类独立意识的萎靡”等概念合成隐喻;图示—背景展示出三重主题,突显在向死而生中追求灵魂新生的生死观;认知指称中感知指称的转换呈现出格丽克由个人体验到对自然乃至全人类的普遍性关怀。从认知诗学的全新视角,客观呈现与分析诗歌思想的生成,引发人们对灵与肉、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为框架,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译的《围城》汉英对照本为语料,分析与统计汉语情态助动词“能”在英译中人际意义的传递状况,从人际意义对等角度研究汉语情态助动词“能”的翻译运作机制。研究发现:运用灵活的翻译手段或转换策略可以准确呈现大多数“能”的人际意义;少数“能”的人际意义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由于文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未能完整传递出来;个别“能”的人际意义在英译文中的传递发生语义偏误现象,从研究中可以获得传递情态助动词“能”的人际意义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文本脱离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转换进入译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者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的限制,所以正确地理解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是译者与原作者沟通思想、形成契合的重要前提。该文从认知隐喻视角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概念结构,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概念隐喻的三维度,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不同隐喻特点及翻译方法,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翻译,研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映射,总结出省略喻体、保留喻体、本体式翻译方法,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思路,丰富概念隐喻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影响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认知机制,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而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回指,是指一个缺少明确指代的语言成分,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语言成分之间的联系找到其明确的指代.文章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对汉语语篇中的回指进行了研究,从而深化转喻和回指的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5.
南充作为川陕红军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拼图,孕育了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民主革命家张澜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等伟大革命先辈.作为南充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南充红色文化是彰显城市形象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大背景下,南充红色旅游文化外宣方兴未艾.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析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3个维...  相似文献   

16.
姜维 《职业圈》2007,(16):11-12
"严打"政策自八十年代实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又面临着现实的局限性.需要做出新的政策调整,建设严打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的异同提供了新方法。通过“借喻”“隐喻与提喻的融合”两种认知过程,制作出汉语与日语的人体词汇“眼”的基本义和派生义的认知框架。基于“眼”的认知框架,对汉语与日语中关于人体词汇“眼”的惯用语进行分类,阐述惯用语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按构成要素的意义对惯用语整体意义的贡献程度,将惯用语分为“融合型惯用语”和“组合型惯用语”,并结合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与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异同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  相似文献   

18.
趋向动词“出”语义丰富,使用频率高,常跟在动词后作补语,构成“V出”结构。该文首先讨论趋向补语“出”的语法化,其次采用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趋向补语“出”的词义引申做出解释说明,最后就其特殊的句法结构提出新的句法问题并展开共时和历时的讨论,以期为形成独特的汉语分析理论,提供新的论点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形态,而且具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在现代汉语中仍有踪迹,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语言形式、人类心智、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对甲骨文的形意关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甲骨文字构造中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隐喻映射是甲骨文字构形的基本方式,华夏先民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隐喻思维模式。从概念隐喻角度解析甲骨文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能够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拓宽甲骨文研究领域,完善甲骨文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