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教师一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对话”常常流于形式,将对话变成了简单机械的问答,老师设计的问题也往往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教师的话语霸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力,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抑制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新的课堂教学话语权力应由教师独享走向全体课堂成员分享。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在对话交流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学生以言说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的课堂世界中普遍存在着话语霸权现象,教师话语霸权的产生是教师权威和异化的师生交往所导致的,因此期望通过重构课堂生活、淡化教师权威以及实施对话教学来实现从教师话语霸权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白——话语霸权,并剖析了教师话语霸权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为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试图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师幼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其次,要创设平等的师幼关系,促使师幼之间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教师教育话语来实现课堂教学。然而,教师话语霸权的产生与存在有深刻的原因,并且教师教育话语的霸权对实现教师与学生真正的民主平等地对话造成了重重障碍。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教育话语的转型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白--话语霸权,并剖析了教师话语霸权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为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试图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师幼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其次,要创设平等的师幼关系,促使师幼之间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7.
教师话语霸权在我国由来已久,新课改以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教师话语霸权似乎被消解,然而在现实课堂中却产生了驳回型、忽视型、纠偏型、问答型四类教师话语霸权的新表征,它们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弗莱雷对话行动理论指导下的对话教育主张以爱、信任为基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归还其话语权、以批判性思维为中心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对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话语的说事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文本”式话语范式的弊端,课堂潜伏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学话语只有借助一种恰当的话语范式才能实现理论的“文本”与“生活世界”的真正契合。为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加强教学对话,激活主体意识,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运用语言学话语分析的视角和方法,探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权运作方式和话语霸权实现路径。教师的话语权主要表现在"话题掌控、回合结构、话权分配、话权移交"四个环节上,并由此对课堂对话进行导引和调控,这四个方面控制过度、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形成教师课堂上的话语霸权。教师在课堂上既要用好话语权力,又要谨防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0.
语文对话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了语文知识和智慧,养成了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隐性话语霸权,降低了语文对话的质量和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寻找对策,克服话语霸权的干扰,语文对话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公平对学生的危害较大,呼吁教学民主和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与重建,期待新的教师角色。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课堂互动中师生话语权的合理分配和师生平等时话对建构真实动态的交际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发挥教师和学生个性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话语权是指在课堂话语场域中教师和学生独立地、自主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的权利。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话语权和学生话语权相互尊重、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的课堂。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话语权存在着教师垄断话语权、学生缺失话语权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尊重和保障学生课堂话语权是高校课堂教学破解教师话语霸权的根本之策,也是深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面对这一全新的理念,教师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时这个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首先,应具有民主意识.让学生参与到对话过程中来。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最后,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争做一个称职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和消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试图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稳定性、单一性,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模式。指出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提出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教育应高举生命化的旗帜,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唤醒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  相似文献   

16.
话语霸权表现为语言的专制与保守。教师话语霸权压制了学生个人化的理解和追求,对学生语言和思想进行着控制。改变这种现象的主要方法是调整教师课堂的角色,使其成为组织者与设计者、参与者与督导者、激励者和协调者。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利,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冲击动摇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后现代知识观为教师反思和审视自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对话式教学从根本上让教师制造的话语霸权被削弱,让学生"说话"的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师生双方平等的交往活动,对话是师生交往的开始,这种对话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交往的意义就体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中.  相似文献   

19.
曾强 《中学教育》2009,(4):38-43
对话教学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问答教学是对话教学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对话教学概念和对话教学理念下的问答教学的概念,形成问答教学的基本框架。通过这种框架,分析目前教师在使用问答教学时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偏差的相关对策:注重问题的真实性;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定位;教师无条件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延长答问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teaching approach that aims to engage learners more fully in the deep learning process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s re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ed to shift focus away from teaching teachers about learning to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learning.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used, with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interactional learning being placed alongside the literary theory of reception study. The result of placing these hitherto unconnected theories side by side is to open up a debate concerning the rhetoric we use when discussing the value of learning, by introducing a new discourse concerning ‘dialogue strategies’. This case study of the potentials in using dialogue strategies during a lecture illustrates how students’ conceptual sophistication in cognitive thinking is achieved by asking them to scrutinise their own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