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中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学生及家长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证实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应付方式存在高相关,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其家长的应付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建议学校设计一系列的心理教育活动,以影响家长、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心理健康观决定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传统心理健康观都是从某一层面解释心理健康的内涵,没有深刻认识心理健康的本质及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是个性化与社会化对立统一过程中实现的心理平衡,这种平衡在社会化主导下不断发展变化,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应对方式及其与个人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问卷以及自编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640名大学生施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显著,是影响应对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二者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观影响应对方式的部分中介变量;结论: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现影响应对方式的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5.
文章以52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中学生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校园受欺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以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情绪行为问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此外,校园受欺凌既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也能够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对情绪行为问题产生间接影响,即积极心理资本在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预防与警惕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开发受欺凌个体的心理资本,以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1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应付方式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利用SPSS16.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2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大学新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心理韧性通过积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74,p<0.001),通过2种应对方式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症状(β=-0.42,p<0.01)。结论: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个指标均有重要影响,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应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
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校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以工具性应付方式为主;男生与女生在求助与自责这两个应付方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2、p=0.01);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求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理科与文科、工科大学生在自责(p=0.03)、退避(p=0.03)因子上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与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p=0.00)、幻想(p=0.00)、自责(p=0.00)、退避(p=0.00)应付方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之间有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井世洁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1-5
运用COPE量表和SCL-90对初中1~3年级学生371人进行测量后发现,初中学生的应付活动主要有:他们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较多采用“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情绪专注与疏泄”等消极的应付方式应对困境;以“情绪专注与疏泄”为首的情绪性的应付策略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乐观性解释则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如自卑、抑郁、人际交往敏感、焦虑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作为引领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向的一面旗帜,通过营建积极是校园生态、激发自身主动性、建立积极信念和提高心理弹性等措施,可以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不良的心理困扰,促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对未来的社会适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红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4):90-92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基于此,以121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健康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感知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视障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04名视障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视障大学生焦虑状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焦虑平均得分为46.50±10.29,17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总发生率为16%;视障大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因子上得分最高,在自责应对因子上得分最低;视障大学生焦虑分与各应对因子分存在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对视障大学生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焦红艳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73-75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心理课程讲授,还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建立全方位的心理监测及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其中只有少数人主动寻求帮助,且学生的个体差异、事件特点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求助行为的发生。因此,要促进大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心理求助,需要从创造咨询预约渠道、丰富咨询形式、加强中心宣传、提升机构专业性、普及健康知识以及强化多方力量等方面提高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证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建构了各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对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消极应对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实际指导意义。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性别、民族和年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心理资本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应加强重视,高校工作者应建立联防机制来构建及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综合素质,心理资本也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法宝,是维持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构建以班级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选取215名高职学生,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 )”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基本良好;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