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策略,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洞察力与"温度"。本文以挖掘余华文学作品中的生存哲学为出发点,从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入手,对余华作品中所展现出的苦难主题和生活态度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余华早期创作的主要特点是对暴力的迷恋。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余华作品的诠释,试图通过管窥余华初期作品揭示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从1983年到2005年,余华已经陆陆续续地发表了几十部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都写到了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兄弟之情。本文拟就《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三篇小说,透过作品中"兄弟"这个意象,来剖析余华创作中从早期对暴力死亡的偏爱,到90年代温情的注入,再到新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向民间和现实主义的“回归”。研究其创作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后的特征和向度。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初登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评论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风格的变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本正是从这些主要的问题出发,系统地勾勒余华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心喜爱余华研究的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小说家余华在1985年以后,一直处在中国小说创作文体和观念实验的最前沿,他以自己一系列独到的小说作品而受到阅读和批评界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但自从他的中篇《活着》发表后,其创作风格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觉地颠覆了他此前创作的“先锋性”,而重新回到浩荡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洪流之中。本文将从余华《活着》创作前与后的对比中,来具体考察余华创作道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0.
余华作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本身的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余华的作品从创作之初到后来蓬勃发展、宣传开来,确实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跨越,这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就将针对余华创作的整体风格与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理出其创作历程的具体脉络。同时分析余华小说与外国文学在创作层面存在的差别,探究外国文学对余华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凸显余华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以及现实风格,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借鉴与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创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作倾向,其前期先锋小说让人感到现实世界的黑暗和无边的苦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开始与现实和解,以同情、理解的眼光看待普通的人和事,《活着》就是其文风转变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从偶然与超然的层面来理解、阐释《活着》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时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从余华的长篇小说看其创作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余华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他改变了以往那种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不再沉迷于暴力和死亡,而用悲悯的眼光注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发掘出他们身上具有的人性魅力。他抛弃了先锋小说贵族化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向传统艺术回归。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归纳出余华小说中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并结合前人对余华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的观点,阐述余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内涵,发掘余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活着》是余华从"极端先锋"转向"民间立场"这一新的叙事空间后的第一部小说。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死亡的描述已不再是冷酷、决绝,而是在死亡的氛围中融入多种情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展示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温情的力量,使人们从"在苦难中寻找温情"而转变为"在温情中受难"。这也昭示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极大转变以及对于"温情母题"的回归。究其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9.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大量的"新闻串联"让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而小说中采取的幽灵叙事又让人看到了作者早期创作的先锋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模式入手,分析《第七天》中的先锋性的再现与突破,探讨余华小说中对先锋性的探索与其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