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幽默的语言艺术描绘出北京人的生存状态和民俗风情,揭示出浓浓的京味文化。以老舍作品为代表的京味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属于第一代京味文学作品,堪称京味文学的典范。《骆驼祥子》中的京味不仅体现在其对京味语言的娴熟运用,还体现在其对北京地域文化景观、传统风俗和文化性格等方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北京特色影视以京味文化作底蕴。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兴起、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北京特色影视表现北京胡同、四合院平民生活;展示紫禁城、王府和大宅门的恩怨情仇;北京市井文化和风俗民情引人关注;京味语言和京味音乐耐人咀嚼。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在蓬勃发展,北京文化在不断变化,北京特色影视也在不断变化。北京特色影视未来趋势如旭日东升。  相似文献   

4.
“京味文学”作为一种区域文学类型,在既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拓展.其阐释路径:(一)作为历史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京味文学,(二)作为依然活跃在当下传媒中的动态现实的京味文学,(三)作为被研究者命名而成为文学史知识的知识型构的京味文学。  相似文献   

5.
京味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在小农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从北京成为封建皇都时开始酝酿,历经明清两代,到清末民初最终形成。当西方列强入侵以后,京味化虽遭外界强力的破坏,仍保持其基本内容。在各种社会原因的推动下,京味化也吸收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京味文化是北京的宫廷文化、缙绅文化与庶民文化三者长期并存并且相互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庄重和谐、雅俗共赏、悠闲自在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将文化名城确定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此不断丰富的城市形态与寻求新变的京味文学之间构成了一种更加明确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新的城市定位带来了城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形态的全方位的改变,也必然拓展京味文学的表现空间,从外部为京味文学的新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京味文学在新的历史契机中不断孕育新的生长点,强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因而在北京城市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保持和彰显北京文化特色和品格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地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出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邓友梅 《上海教育》2006,(2A):79-79
评论家发明“京味小说”一词已有多年,我一赢没弄明白其界定标准。我猜除了“用京白写京事”之外,还必须得有点“味儿”,不然怎么叫“京味“呢?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多取材旗人上层。不是九王多尔衮进北京或乾嘉盛世时的贝勒贝子,就是宣统退位废了黄带子砸了铁饭碗的旗主儿们。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化底蕴。光有墨香不算好,这作品还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是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炼,又有了域外生活作参照之后,这才回头审视自己冲出来的那个“旧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正因为作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唯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地流露出认同、怀念的情结。这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说,或许是不宜赞同必须澄清的成分,但在学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使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采桑子》作为叶广芩的代表作,以其浓郁又独特的京味特征以及广博又启人深思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与研究者。作为京味小说,它和老舍、邓友梅等人的作品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而《采桑子》浓郁的文化味又为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补充了新鲜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试析构成京味文化的三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建帝都时期的北京文化包含宫廷、缙绅与庶民三种文化,它们分属于不同阶级或阶层,又受时代、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制约,是构成京味文化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0,(23):159-160
京味文学代表作家邓友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在上世纪80年代,京味文学一度非常繁荣,为什么盛况很快就过去了呢?邓友梅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一大批老作家在“文革”中无法从事创作,他们有积累,有创作冲动,一旦条件宽松了,自然喷发了出来。但在这些老作家之后,没有继承者。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京文化建立起来的"京味文学",凝固了城的文化构成与人的文化经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灵故乡,缔结了城与人的精神契约。同时,文学"北京"是关于这个被构建了中心神话的北京的"转喻"",京味文学"在对独特而演进中的"城文化"的描摹中,彰显了北京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和主体精神构建,并在历时和共时中不断换味。  相似文献   

15.
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在文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语言风格独特且富有创造性,作品语言清浅俗白口语化,描写生动形象化,叙述高度凝练化,具有独特幽默诙谐的京味风格。  相似文献   

16.
常永红 《成才之路》2012,(15):37-37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开设选修课,可以说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一项大的改革。2008年9月起,选修课将开始大量进入课堂教学。2008年的4月中旬,北京市顺义区教委就在顺义一中开展了新课程改革经验成果展示、研讨活动,其中,吴欣歆老师就选修课的教学,做了“京味小说”选修专题的教学展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的刘宇新老师结合如何开展选修课的教学问题对这节课做了详细点评。这里辑录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以及刘宇新老师的点评,以期对教师们新学期的选修课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吴欣歆老师做了一节区级研究课,课题为“京味小说”。这一课题是语文新课程选修课中的一个内容。吴老师的这节课作为北京市选修课预实验研究的一部分,为日后选修课的开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吴老师的这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带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谢倩 《今日教育》2022,(11):68-70
<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而《骆驼祥子》是老舍“京味”小说的代表。文章不仅体现了北京的风景气候,而且写出了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全面显示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人们往往着眼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个性的缠绕错杂,反而缺少了对文章“京味”的品味,下面我们就文学作品中的“京味”,从不同方面进行一个解读。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