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字从动词向时体助词演变的过程到宋代为止已基本完成,但在"V着"形成后的数百年间并没有现代"V着"这么多的类别,现代"V着"的一些类别是经过较长的演变过程才定型的,因此考察"着"在宋、元、明时期主要口语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可以让我们看到"着"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着"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给"字替代"与"字,是汉语演变历史上的一种词汇兴替现象,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替代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在替代时间上,还是在替代义项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为了考察"V得+O(或数量结构)"和可能式"得"字句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采用穷尽式的考证方法,对照该时期前后的语言发展现象,并运用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找到现代汉语中"得1"、"得2"的前身,以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云南方言虽然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还保留着语言演变的痕迹。"帮"字通过隐喻认知,将其本义"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由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隐喻为另一个认知领域,即表示"程度高"的意义,这一过程与副词发展的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评价构式"N+V着+A"内部结构关系复杂。本文探讨了"N+V着+A"构式的句法结构关系,把"N+V着+A"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对构式中V和A的音节特点、词汇特征进行了考察,对"N+V着+A"构式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对"N+V着+A"构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考察持续体标记"着"各类句式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发现越南语只有表示进行体的副词"",没有类似于"着"的持续体标记。越南语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时,动词后通常不带任何时体标记,或使用"动词+dang"表达。学习者容易出现回避使用"着"的情况;由于对"着"使用条件说明不清楚,学习者也出现在不该用"着"的时候误加"着"、用"着"误代补语、滥用"V1着V2"等情况。汉语"V1着V1着,V2"结构用法特殊,使用语境要求高,越南语对应形式多样,学习者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量词"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例证考察、分析"位"的色彩意义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发现量词"位"原有的表敬色彩已经逐渐转化为中性色彩,"位"的使用也越来越宽泛。语言的演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正确对待这种演变。  相似文献   

9.
成语"一无所有"原作"空无所有",较早见于早期汉译佛经。根据其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动因,证明增订本《神仙传》该用例为后人所改。"一无所有"的演变过程表明:社会的发展为词语乃至语言的发展提供契机,人类的认知又牵引着语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复合词"眉目"于唐代初步成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出多个义项。文章主要探讨"眉目"一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凝固成稳定词项及其意义演变的过程,解释其词化机制,同时指出相关词典在"眉目"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副词"总归"源于古代汉语动词性的状中式偏正短语,由最初表示"全部归结于"演变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其后进一步发展出表"对已知事实价值和特点的主观评价"的语气副词的用法。关于副词"总归"的演化过程及其功能演变,目前我们还未见具体的论述。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厘清副词"总归"的形成过程,探讨其演变的动因、机制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得"字性质的不同,《西游记》中的"V得O"结构将其分成三类:V得1O;V得2O;V得3O。文章分别从句法、语义、发展等角度对三类"V得O"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方面详尽描写了该结构在《西游记》中的整体面貌,一方面又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进行了简要对比,进而揭示出该结构与现代同类结构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Talmy的认知语义概念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对汉语"V着"和"V了"存在构式语义互换产生的原因及适用动词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认为适用动词必须和"V着"和"V了"存在构式所表达的概念语义结构内容相统一,从而得出"V着"和"V了"存在构式对适用动词的认知语义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句法角度看连词"虽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伺"虽然"是现代汉语里让步连伺的"典型成员",它经由了"非词"到连词的演变过程,代表了连词来源的一大类别.句法结构的演变是促使连词"虽然"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算"的所有义项发展演变过程,为揭示"算"的词义演变趋势和特点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材料,从中也可以看到"算"在词义演变中不足语法化的过程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李文涛 《文教资料》2010,(18):106-108
"N的V"短语中心语"V"的词性是动词,不存在名物化论者所谓的名物化问题,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V"的词性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心理引号"在起作用。通过"心理引号",我们会将动词置于中心语位置的期望实现。"N的V"短语不违背向心结构原则,其中心语"V"的词性识解也不会与现行的动名词的划分规则冲突。  相似文献   

19.
杨旸 《语文知识》2013,(1):112-114
"V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结构,传统上一般将该结构看做动补结构,其中补充成分"上"的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都比较复杂。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V上"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分析,构拟出了该结构的核心语义图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