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明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认为现存张籍集各版本《节妇吟》原题均为三字,寄赠对象或本事的出现始于宋代。文献表明,此并非事实,该诗原题当包含寄赠对象,或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师道"当为"师古"之误。  相似文献   

2.
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体,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通过对《无声戏》中"节妇"这一文化现象的探究,期望使人们对于话本小说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对古代文化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节妇吟》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在浩瀚如海的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回译,对比研究各译本的得与失,以此来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引进回译这一概念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5.
【教学目标】1.领略本诗之美,体会本诗看似寻常的语句背后的奇妙之处,进一步提升审美鉴赏品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理解节妇委婉的拒绝方式,学习其拒绝的智慧。能有理有据有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思维的品质。3.学习本诗比兴寄托的手法,读懂字面之言,把握言外之意。4.了解酬赠诗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学习本诗比兴寄托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巴赫金认为,对话性是文本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将对话理论带入翻译研究,从对话性角度审视翻译现象,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中各主体间的复杂关系。以《节妇吟》的英译为例,分析翻译中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实现过程,以此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困难。  相似文献   

7.
大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从一而终”、“恪守封建礼教”、“捍卫封建贞操观念”、“争取能立个贞节牌坊”的“节妇”典型。这种“节妇”典型论,目前流传、影响又较广泛,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徐礼节教授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余恕诚教授合著的《张籍集系年校注》(全三册),2011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种)。该著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中国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巨著《蜀山剑侠传》内容宏富,无所不包!号称是“武侠百科全书”,曾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更引领了大半个世纪大陆及港、台武侠小说家的创作趋势与方向。但该书及其系列作品却大多没有写完,留给世人无穷遗憾。通过梳理其创作轨迹及出版过程中种种疑情,加以深入剖析,作出客观评价,当有助于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之完善与发展。特其“物理的玄理化,玄理的物理化”创作方法及奇思妙想交织成章,则不啻为指引当今玄幻武侠创作的一盏明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武侠小说历程中,《蜀山剑侠传》正续集创作跨度长达18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文本.对《蜀山剑侠传》文本进行实证清理,在知人论世、集回形式、情节结构三个维度上,可以作为三四十年代民国武侠的一个缩影来进行考察.在文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整个民国武侠的中时段历史,则可引入“后不肖生”的研究视角,正如“后金庸”研究视角一样,可以看到该中时段武侠继承与创新的逻辑基点与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诗歌的朝代,诗歌是唐朝的见证,唐诗就是一部唐朝的史诗。唐诗的璀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她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将政治、经济、民族和对外关系等主要信息贯穿于唐文化的主要载体(唐诗)中,留下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为后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起了重要作用,也为陈寅恪先生倡导的“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张劲松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105-110
《孔雀东南飞》乃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绝唱,历代文人赞不绝口。然其中有一奇怪的传释现象,即少有分析其间的人性和礼教相冲突的伦理问题,追索其殉情悲剧的深刻原因。刘兰芝被文人解释为一个"节妇"的形象,而多回避了她和婆婆矛盾关系及自请离焦家的反抗行为,由此造成的悲剧结局的性质都被有意忽略了。也就是说文人们通过"节妇"这个合乎礼教的"符号身份"有意无意地规避了这首诗所蕴含深刻的悲剧意味。这种规避导致了一个独特的阐释话语的缺口的存在。因此,追索这个缺口产生的内在文化原因,辨析一首诗所带给后世的独特的文化解释的心态,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出现大量双音节动词,其中包含不少新词新义。《汉语大词典》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作了相应的收录,然而仍有一些双音节动词漏收,甚至其他辞书也未予以收录,尽管其古今皆见,比如《盐铁论》中"减除"一词。  相似文献   

14.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对《经传释词》“与”字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研究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一般认为,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然而,王引之受传统训诂学逐字为训的影响,在一些问题例如义项分合的处理上常常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经传释词》“云员”字条的梳理,试图实事求是地对王引之的虚词研究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  相似文献   

16.
杨明同志:许友兰同志《谈白居易“暮江吟”》一文中,在分析“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诗时说:“诗人用‘真珠’而不写‘珍珠’,系强调露珠和真的珍珠相似得难以分辨”(见江苏人民出版社《少年文艺》一九八○年第六期),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如你所说的是那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宏伟壮阔的文学景观莫过于唐人记录的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形成的系列文学景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与文化通道,经历了汉朝的繁盛之后,到了唐朝再次被完全贯通,而且更加宽阔,繁盛也达到了顶峰。事实证明,历经两千余年,"丝绸之路"已不仅是一条融通东西方的商业和贸易之路,也是重要的文学景观。中唐诗人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描绘了当年运输丝绸的动人景象,是文学景观的典型呈现。  相似文献   

18.
苏轼《石钟山记》中分析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时,其中提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中语教参》将这句译为:“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虽”释为“虽然”。这样解释,貌似可通,联系全篇,却有碍文意。  相似文献   

19.
《诗经》“愿”字训释历来颇多歧义。本文从“愿”之先秦用例考索 ,“愿言××”句式语法结构分析 ,“愿”在各诗篇中具体含义语境分析诸方面进行考察 ,最终认为《诗经》“愿”字当释为“思念”“想念”义。  相似文献   

20.
《经传释词》“所”“可”互训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引之《经传释词》释“所”为“可”,释“可”为“所”,前人已有怀疑。本文认为:“所”为指示性代词,“可”为副词或曰助动词,词性不同,用法各异,在音韵上亦无多大联系。“所”“可”互训,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