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即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选取汉字作注音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这些注音方法,不仅对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的语音等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写诗讲求押韵,这是古今共守的原则。但是“时有更革,音有转移”,语音在时间的长河中会出现新的分化,也会出现新的融合,古代同音的,后来可能不同音;古代不同音的,后来可能同音。因而古诗的韵脚字也会出现古代押韵,后人读来不押韵的情况。为了便于吟哦讽诵,上口顺耳,便有人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注上协韵。此叶音法一出,后人竞相效尤,以至今日古诗词读本中韵脚字的注音很不规范。笔者检索了最近出版的几家有注音的中小学古典诗词读本,注音时多有用叶音法。现在对几家读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生必背优秀古诗》,简称《必》;青岛出版社《小…  相似文献   

3.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4.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延用了近两千年的汉字注音方法。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它较之于古代其他几种注音方法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了解反切的起源,学习反切正例的基本方法和反切变例的一些规律,对于更好地使用语文工具书。研读古代文献,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过考验的传统篇目,其注释也经历过千锤百炼。目前新教材中选入的一些篇目,编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仍有一些疏漏和失误。课文中的注音错误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由于被注音字在古代是多音多义字,但演变到现代已不是多音字,或即使是多音字但古今词义已发生变化,今人却以现代义理解之,结果读音也因此错误。例一、“吾尝而望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课本注:(qì),提起脚后跟。按:当“提起脚后跟”义讲时,注音应为qǐ…  相似文献   

6.
"反切"释略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延用了近两千年的汉字注音方法,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它较之于古代其他几种注音方法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了解反切的起源,学习反切正例的基本方法和反切变例的一些规律,对于更好地使用语文工具书,研读古代文献,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注音识字教学是语教学的基础,是语教学的“敲门砖”,是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边疆地区农村中学“注音识字”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感到语教学工作肩上责任的重大,本着对语教学的高度负责,结合此次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并进行了“注音识字教学”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8.
微博中流行用加注与汉字不一致的拼音的方式来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看法,这种体式称为“注音心声体”.通过分析“注音心声体”在形式上的特点,并探讨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及其反转魅力,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诗词韵文中当初谐和的平厌,今天有许多已不谐和了一,当初押韵的韵脚,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也不押韵了。如屈原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再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普通话读,这里的“降”和“庸”不押韵,“斜”和“家”、“花’他不押韵。有的书上注道,这里的“降”字应读为nong,这里的“斜’字应读为Xido这样一来,确实就押韵了,但这种注音是不科学的。也许有人认为这里注的是古音,这也是…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拼音法产生之前,我国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注音,拟间常见的方式就有好几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譬况,直音,反切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反切与音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汉字注音法,“反”和“切”都是拼合注意的间思,反切注音的基本原量为:反切上字代表切字声母,反切下字代表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产生的时代距今已18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汉字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而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义各有自己的音变条件,因此,用古反切来拼现代音,许多切语就拼不出被切字的准确读音,甚至切出来的音在今天汉语语音本系中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文词典的注音方式经过了譬况法、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法和汉语拼音方案五个阶段,而直音法一出现,即代替譬况法,并作为其后几种注音方式的重要辅助工具使用,历时长达两千年之久。本文从它的格式、发展及其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便于更好地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使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唐代以前称作“××反”(或“××翻”),宋代以后称作“××切”。“反”和“切”虽称名有不同,其实是同义词,都是注音的意思。反切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汉魏以后才盛行,后来经过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书》应劭注包括注音和释义两部分。音若类注音法已明显处于劣势,直音是最主要的注音法,反切正日趋流行。认为反切为孙炎、服虔度所创制的现点不确。其释义体例在汉未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不但揭示了汉未汉语词义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汉语调汇词义的复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具有较高的语言、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在教学高语第五册《百年孤独》时,对文中的成语“胼手胝足”的注音颇觉困惑。该书122页对“胼手胝足”的注音是:胼(pian)手胝(di)足,意思是手和脚都磨出了老茧,形容极其辛苦。我认为此处的“胝”应读为“zhi”,  相似文献   

16.
服虔注解《汉书》言简意赅,精审明了,与其在注释方法上的积极探索密不可分。而这些方法又充分体现出其“随文释义”“随文注音”的显著特点。不仅为后世注家提供了颇为详实的资料,而且在注释方法上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嫦娥奔月”的故事估计每个同学都知道,但是在给“嫦娥奔月”中的“奔”字注音时,很多同学却容易弄错,注成“ben”。其实,这里的“奔”应该读“ben”。  相似文献   

18.
古人编写一部韵书,往往会有一定的体例,因为体例是具体指导编纂实践的.但《集韵》之前的古代韵书都没有进行编纂体例的具体阐述,给后人的使用和阅读带来诸多不便,为便于对《裴韵》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裴韵》的注音体例进行了研究和整理.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注音,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轻声词未注轻声;根据习惯应读轻声的,教材注音为非轻声;“啊”的音变与词形处理混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注音规范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有些词语的注音不够准确,现举例如下。   1.第 51页《世间最美的坟墓》注解③ [荫蔽 (yīnbì )]“荫”注音不对,应为“ yìn”。这在 1985年 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有说明:“荫 yìn(统读 )”。新版《新华字典》也是这样注音的。   2.第 56页《烛之武退秦师》注解 {31} [阙 (jué )秦 ]“阙”注音值得讨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对该字注音有 3项:① què在作“宫阙”“宫殿”“豁口、空隙”“损害”这些义项时读 què。② q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