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隽一 《天中学刊》2011,26(4):51-53
历来学者探讨《文心雕龙·养气》篇主旨多从"气"的渊源与流变诸问题入手,围绕"气"的本体展开论述。其实刘勰对"气"的本体的相关论述已经从不同角度在《神思》、《体性》、《风骨》等篇中基本完成。《养气》篇主旨实则是将"养气"视为作家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展开论述,强调的是作家创作之际要保养充沛的创作体能以达到并保持流畅的创作状态,重点在谈如何"养"气。  相似文献   

2.
《养气》篇的疑点是关于气的内涵,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具体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3.
本篇疑点主要有三:一是"附会"的实质;二是关于"体制"的理解;三是"扶阳"二句及"表里一体"的所指。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5.
《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中文艺生态思想最集中的文章。刘勰以“养气”为核心,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论述了作家创作所需要的生理心理条件、创作对作家生命生态的负面影响及“养气”对于创作和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文艺生态学问题,提出了“养气”、“卫气”的具体方法。《养气》篇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最大的疑点在于对"章"、"句"内涵的理解把握。刘勰《章句》篇"章"的内涵,兼取文字训诂"章"之本义与汉儒章句之学中"章"之用义,就文章"内义"层面而言指一个相对独立意思的完成,就"外文"层面而言指构成文章文本结构的、小于篇而大于句的结构单位。"句"则指文章中语气自然停顿的单位。"章句"合称,既指文章文本的言语层次结构,也指文章情理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解读和探究,既有"气"独立出来进行哲学或是文学创作论上的溯源和分析,又有对文学创作之中养气的方法进行拓展性的挖掘。但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取向出发,《养气》篇则侧重于从文、赏文和为文的统一性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以人为主体的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趣,也就是一种"虚实"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亦人身体之本器(素心)与文道在审美层面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练字》篇探讨写作中如何用字的问题,主要从字形角度强调用字对于文章创作的重要作用。同时,该篇针砭诡异、联边、重出、单复等用字弊端,提出“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的著名论点,指出用字要“依义弃奇”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篇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一者,内容之暇,包括思想感情与用事;二者,体制之瑕,包括体裁与格调;三者,语言之瑕,包括用词与表达。二是"赏际奇至"和"抚叩酬即"八个字的内涵,刘勰用以代指当时文坛用语之弊——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  相似文献   

10.
“风骨”问题是龙学研究中的经典悬疑之一。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予以阐释:“风”的内在之意是符合雅正传统的情,且要情感真挚饱满,“风”的外在表现是成文后的以情动人的感染力、鼓舞力;“骨”的内核是经之雅正。外在表现是辞之精约、端直。对于像诗赋类的文学性文体应注重“风”,以“情”感人;对于奏启类应用性较强的文体应注重“骨”,以义理、辞约动人。风骨合意是指雅正体约、极具感染力的文章风貌,“六义”说是风骨的集中体现,风骨不同于风格。  相似文献   

11.
纵览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之现状,与《比兴》篇相关的疑点主要有三:其一,对“比”与“兴”内涵的理解;其二,“风通而赋同”的具体指向;其三,“拟容取心”的实质。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及《比兴》篇,对“比”“兴”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并对“风通”、“赋同”的指向作了严谨的取舍,同时指出“拟容取心”的实质是“客观事物的外貌”与“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作者“主体情思”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试图详细考察《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认为,《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气说完全不同,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14.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镕裁》一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镕是对情理方面的提炼,即炼意;裁是对词藻方面的剪裁,即炼辞。对这一篇研究中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准”说在创作过程中的位置,“刚柔以立本”的内涵和“设情以位体”的含义这三点上。本文试就这三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7.
刘勰养气思想中的"气"属于自然体气、生理之气的范畴。其"养气"思想包含有两个突出特征:第一,保养好体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不要过度劳神苦思;第二,强调气的个体差异性,顺势利导,不要勉强。养气思想的提出与汉魏以来社会动乱、朝不保夕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汉魏以来崇尚"养生"的社会风尚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等几方面只有渊源关系。刘勰"养气"思想至今依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潜心品味和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虚静"是养气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调和。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的"养气"说和"虚静"说从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作家创作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准备,说明了"养气"和"虚静"在生命和谐和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勰将"养气"概念引入艺术哲学范畴,从新的角度扩展了"养气"和"虚静"的外延,也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