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溜溜”在官话方言区普遍被使用,它在各地方言中的共时存在反映着它的历时演变。本文立足于方言材料,探讨了“溜溜”的起源及词义引申的状况,并从韵律学的角度解释了“溜溜”使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语料事实证明:因为“像”的词义引申和语法化,从而在共时上“像”有着不同的义项及词性,进而产生了“NP1像NP2一样PP”的歧义现象。这些歧义,既有比较和比喻之间的,也有比喻内部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按语义发展的顺序,依次分析了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义的引申发展进行了一些论析。趋向动词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空间位移。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有很多用趋向动词表达非空间位移意义的情况,语义有了引申。本文将分别分析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试对“去”的语义发展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方言中,“安逸”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现有方言词典对“安逸”释义不确或义项不全,需要进一步斟酌修订。“安逸”共有3种词性8种用法,从共时角度来看,“安逸”与其近义词“巴适”“舒服”之间均存在较大区别。通过考察“安”“逸”本义,可知“安逸”在战国时期由“安”“逸”类义复合而成,其意义通过引申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产生流变,发生机制主要是词义扩大、义素移位、因果转换和反语。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营业”一词的词义随着使用域的扩大而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探讨在网络语境影响下“营业”新兴用法的形成与演变特点。通过从历时角度探索“营业”的成词路径,从共时角度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营业”的网络新用法进行分析,发现该词在其新义之上,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固定结构“营业式”;引发“营业”词义变化的语言因素有“词义引申”“经济原则”“趣味性”等,非语言因素有“娱乐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饭圈文化的发酵”等,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该词的词典收词建议。  相似文献   

9.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10.
刘正中 《文教资料》2010,(14):38-39
“玄”词义有很多,《汉语大字典》收“玄”义项16条,说明“玄”的词义是不断引申出来的,为了理解“玄”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其词义引申脉络。本文主要描绘“玄”词义引申系统图。  相似文献   

11.
以“逻辑链条”捉准重心 命题作文的标题,考生都能读懂,不存在字面上的理解障碍。而审题立意需要思考的是标题的作文意义,不是字面意义。作文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引申,而引申常常由于认知偏差而导致审题立意偏题或走题。因此,在引申分析中抓住作文意义的重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的“好”是一个形容词,《说文》中本义是指“女子貌美”,引申而指一切东西的“美好”。而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好”有四种用法:1)跟“坏”相对,表示优点或是人满意的:-东西、-事情;2)表示容易或可以:那个事儿-说;这事不-告诉他;3)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冷;-香;-漂亮;4)表示便于,以便:屋子打扫干净了-请客。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汉语词义引申系统中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个被学们忽视的问题。这种引申与传统字学上所说的“反训”不是一回事。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点心”一词的溯源,考证分析了其在古代的名词词性、意义和动词词性、意义,从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两个角度探究了名词“点心”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16.
“好V”式及其词汇化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V”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由“好”(hǎo下同)与动词组合构成的多义格式,有着较为复杂的结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好[形]V”的结构和意义,并尝试从共时层面对“好[形]V”格式的几种不同结构类型的词汇化程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耒阳“得”字的句法位置及语义的角度出发,在共时平面描述并分析了“得1、得2、得3和得4”的用法,并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句式.它们具有与普通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最后从语义相关度原则和语法化程度原则考察具有相关意义的“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①,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①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下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风:吹拂·滋润。  相似文献   

19.
“休”是个词性和词义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通过对“休”意义和功能历时和共时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语法化轨迹,虚词“休”由动词虚化而来,由其虚化轨迹的不同,出现副词和助词两种用法,并逐渐由词虚化为语素.  相似文献   

20.
段注中有些标示“假借”或“借”的地方并非指一般汉字的音同音近的假借,而是属于词义的引申。将其称为段注的假借引申,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类讨论,说明“假借引申”与段注听说的“严人,物之别”的转移引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以“假借”或“借”指称词义引申是段注的条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