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心,而“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真”。“真”是王国雏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出发点,是衡量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品评词作阐述了“境界”之“真”的具体内涵。在众多词人中,王国维对李煜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拟从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这一视角,从艺术品位和创作论上探讨其“境界说”之“真”。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出入”说论述了诗学中的审美活动,诗人在“入”的状态下,全身心地融入客观对象世界,抒发真情实感;在“出”的状态下,以超然的姿态描绘事物,“出”与“入”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审美活动。朗诵艺术创作审美过程与王国维的“出入”说意涵有相通之处。本文结合经典作品,从入乎其内、所见者真,出乎其外、创造“高致”,“出”“入”相系、整体和谐三个方面探索了朗诵艺术创作审美表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见解新颖、理论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国维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境界说”。“境界说”植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境界或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境界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这正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出发点。王国维认为,严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心品味之下,使我对备课有了新的认识。当我们跳出文本看文本,站在更广阔的平台看文本,是不是更能把握住文本的精髓之处,上出课的“品位”呢?我认为在备课中除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亲近作者,扩宽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论词主“境界”,《人间词话》有言:“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说在对待诗词创作与自然人生的关系时,感性的投入体验与理性的思考提炼不可偏置。静安先生是在论创作,而一“内”一“外”、一“出”一“入”之说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接受也有原则性的启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内”,是其对景物、史实的具体刻画,即所谓“言内之意”;“外”则是词中蕴含的情致和艺术境界,即所谓“文外之致”。由这一视角重读这…  相似文献   

8.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王国维对于诗词的境界,给以很高的评价,把它作为衡量作家和作品的标尺,并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文学作品只要有境界,就能显示出作家高度的气质和风格;表现出作品高超的艺术水平;从而写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来。他甚至认为五代、北宋之词成就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有境界,境界美。因此,在《人间词话》中,他较多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境界说,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对于其境界说,在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本文只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自两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词论主张,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最能体现词的文体内在特质的词学理论;并以五代、两宋的具体词作在境界上的优劣得失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词以境界为最上”。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境界”说为例分析王国维阐释诗学范畴时直观与抽象的思维方式的动态整台特征。从个人的悲剧性生存体验出发赋予了“境界”直观的意义;又从个人生存体验出发观照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的“理想”,促成了“境界”以“理想”为核心的意蕴的系统构成;“理想”存于直观,对于“境界”的阐释又回到了直观的把握,思维在回归中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境界说与皎然的取境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情境关系上,两者都强调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皎然重心性以禅境论诗境;王国维明确提出情景交融及“事境”理论,拓宽了意境内涵;在对“真”的推崇上,两者“真”内涵都有诗意的真实之义,但皎然之真与佛性玄心相关,王国维之真与赤子之心相关;在意境创作方法上,两者都认识到意境创造有虚有实,应虚实结合,皎然提倡苦思与灵感结合,王国维更强调意境是主体在客体基础上的发挥和能动创造;在对后天文学修养对意境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视方面,皎然注重主体的悟性,王国维则精妙剖析意境创造的过程;在语言对意境创造的作用上,二人都反对多用典,提倡清新的风格,但皎然注重辞藻的修饰,王国维注重锤炼字句。  相似文献   

13.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脱观”基础上,把“人生艺术化”作为美学旨归;从生命层面,朱光潜颠覆性地重解王国维“境界说”等美学术语,在理论构架和深层思理上摒弃了王国维感性和零散型特点,以《诗论》构建了严整科学的现代美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是旧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康德、叔本华等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用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美学的启蒙者,同时他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他身上体现了努力使西方近代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包含有“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和“境界说”等一系列论点。其中,在今天最有美学理论价值的是“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大陆学界对王国维美学的研究史,在80年代前,大体上是对《人间词话》的探讨史。叶嘉莹作为海外王学研究的佼佼者,其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重心仍落在王国维“境界”说上。故,若想对叶著作学术评估,其要点之一,当在分析叶氏“基准”说与王氏“境界”说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真”的审美观是王国维“境界(意境)说的核心审美观念,就作者而言是对”情“和” “景”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就作品而言是对是对“真景物”和“真感情”的真实表现。这是澄清向来众说纷纭的“境界”(意境)涵义,并从中发现王国维“化合”中学西学的契合点的关键,而且,由此能从现代性的视域反思性地考察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在其发生阶段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真”的审美观是王国维“境界”(意境)说的核心审美观念,就作者而言,是 对“情”和“景”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就作品而言,是对“真景物”和“真感情”的 真实表现。这是澄清向来众说纷坛的“境界”(意境)涵义、并从中发现王国维“化合” 中学西学的契合点的关键,而且,由此能从现代性的视域反思性地考察 20世纪中国现代 诗学在其发生阶段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8.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为诗词创作和批评建立的美学批评的主要理论。是书开宗明义揭出“境界”说的大旨:“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在第九则总结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认为严氏、王氏之说只涉及诗词创作的表面,只有他的“境界”说才触及到了根本。《词话》还结合文学史上的具体现象,从诗词创作的实践,运用“境界”说进行实际鉴赏和批评。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本质是境界,而境界的创造首先要创作主体能观物、观我,对物、我两个审美静观的对象做到洞然于心。创作主体在静观之时要善入善出,入则体物体情能真而切,出则能写之。这是境界创造的酝酿阶段。境界的创作王国维特别强调“真”,一是所写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要忠实自然的表达;这要求创作主体要做“赤子”。在具体创作时,王国维提出“不隔”的标准,以之衡量语言、用典、借用境界等问题,反时不真切的借用语言典故和境界。王国维的境界创造论是中西文艺理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