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学习,最为关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一、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1.历史的角度。把人物放任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理解人物性格。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若把其单独地放在一个片段里去理解,那只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都会将诗词的诗句和字眼进行着重的讲解和诠释,不能真正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和感染力,审美意蕴被拆解,使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诗词的深层含义和中国文化的博大魅力。本文就如何提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5.
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之职责所在。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审美愉悦,其主阵地当在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话题比较多,需要我们进行比较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从宝 《现代语文》2010,(12):36-36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审美过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促使学生热爱语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所有语文老师的热望。  相似文献   

7.
公共关系中蕴含了美,有待人们发掘。本试图对公共关系的审美层次作一划分,认为公共关系审美是一个由感知-心理-精神的不断层递过程。  相似文献   

8.
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试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艳晓 《教育与职业》2006,(26):127-128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美的认识不同,语文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性,让美渗透到他们的专业和生活中,来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学习中,妙用审美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愉悦地接受知识,同时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博大精深,美不胜收,而审美带给我们愉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将审美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利用审美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而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13.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以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是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表达作者清晰透亮的思想,予人思想的启迪,心智的开启,予人心清意朗的审美愉悦。而审视我们学生的一些作文,审美浮于表面,思想或面面俱到,或模棱两可,如此文章,缺失清晰透亮的思想,也就没有思想的力度,也就没有审美价值。我们先看看这篇“满分”文章:  相似文献   

15.
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要从教材、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实施愉悦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17.
张改兰 《考试周刊》2012,(76):24-25
美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感受,它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情感更加健康,心灵更加纯洁,信念更加坚定。美育则是依据美学原则,对人进行思想情操进行感染熏陶,使人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的一种教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其中具有大量的审美因素,许多语文教材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措施。音乐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唤醒原始积累,激活学生的音乐记忆,更要激发先天敏感,获取愉悦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什么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一个被人们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好语文课应该是具有"唤醒"功能的课堂,同时,还是"从认知走向审美"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