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套用"议论文"的教学解读来分析《拿来主义》是很难帮助学生认识这篇杂文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实际在教什么"上,笔者把它定在深入浅出地体悟"刀笔"和"笑笔"上,因为《拿来主义》姓"杂"性"辣",是作为"黑夜的斗士"的鲁迅风格的体现,也是杂文的特点体现: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从细小的生活中看出大问题,得到大发现。全文借"刀"笔和"笑"笔,分析言语智慧,探究行文魅力。  相似文献   

2.
杨峻岩 《新读写》2012,(1):38-39
写议论文,一般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每个部分还可以细化为诸多小问题。可以说,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例如《繁笔与简笔》(见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全文共7个自然段,7段论述了7个问题:①简笔与繁笔各有什么妙用;②《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描述怎样体现“简笔用得好”;③《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述怎样体现繁笔用得好;④“字面上的简”和“精炼”、“艺术上的繁笔”和“通常所说的啰唆”各有什么区别;⑤行文时怎样自然地做到“繁简适当”;⑥现今的创作在繁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⑦为什么要“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又如,鲁迅杂文《拿来主义》,整合起来看,全文回答了以下二些问题:“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确什么危害;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做到“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发展无产阶级文艺事业有什么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文章中渗透出来的主题意蕴也是异彩纷呈。《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化特性和强烈思政元素的一篇杂文,也是鲁迅先生杂文中形象化说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试图将《拿来主义》进行文本分析,以期探寻本文中有关民族大义的文化观,从中提炼出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个词汇,源于他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文中所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的态度和原则,无  相似文献   

6.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有着缜密的逻辑思路.为着论辩的需要,鲁迅先生时进时退,有如兵法上的诱敌深入,几经回环,便将论敌置于一目了然的无可退让之地.因而执教《拿来主义》,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文思的好处,便成为教学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至今让人受用不尽。然而,我们却鲜有用“拿来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这篇杂文本身的,本文试就文中三处内容做辩证分析,以期做到“占有,挑选”。一、关于几位“大师”《拿来主义》第一段写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根据课文注释,我们得知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等等。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以一字的褒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古今编辑工作的共性。我们现在提出“文责自负”,但编者仍不能放任不管。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接生婆”,编者的首要任务是对文稿进行必要的评价和选择,即对文稿作出真伪鉴别和价值判断以后决定取舍,这是他们依据办刊方针和社会需要,对  相似文献   

1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其语言应用极具特色,教师从巧用比喻、直观描绘、妙用反语、推出仿词、多样对比等角度展开教学引导,鉴赏效果会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底第1版)第二单元选编了《拿来主义》《我若为王》《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四篇杂文。杂文本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这四篇杂文,思想深邃,艺术手法上各有千秋,因此备受学生青睐。美中不足的是,如果从语言运用准确、规范的角度审视,除《拿来主义》一文外,其余三篇都略有瑕疵。现不揣浅陋,试将该单元课文中所出现的病句分类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看到一份排成铅字、印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的教案,标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其中有一惊人之笔: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不是读“且介”,读“租界”。孤陋寡闻如我,向来只知道“且介”读如本字,未闻应读为“租界。”我想还是且慢“针对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的中学生,今年暑假参加了“鲁迅读书奖”活动。这次活动是由上海市教育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和解放日报市郊版举办。参加活动的同学必须阅读鲁迅先生写的十二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  相似文献   

14.
康熙四十九年秋曹寅有"佩笔六番充侍从"句,体察其意,盖曹寅在侍卫及内务府郎官任时有第一番侍从,在康熙后四次南巡期间分别有第二、三、四、五番侍从,在康熙四十九年春巡游五台山时有第六番侍从。曹寅的前五番侍从,研究者已有论述,对他的第六番侍从,则全无印象或知之不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拟结合《清圣祖实录》的相关记载,对曹寅的第六番侍从作详细的考察,并与刘上生先生的"佩笔侍从"说商榷。  相似文献   

15.
理清《拿来主义》的写作思路后,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有学生认为,鲁迅的语言刻薄了点,甚至带着点"粗俗",更有"混蛋""废物"等骂人之词.如此不顾风度的语言能与鲁迅的大师身份般配吗?本文算得上一篇经典杂文吗?因此,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进而鉴赏大师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李汝中 《现代语文》2006,(8):63-63,44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中学语文教材乃至高校公共语文课《大学语文》常选的课文。该文笔锋犀利、比喻精妙、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观点的破旧立新中还昂扬着民族自尊、自强和自信意识,是一篇难得的能兼顾语文训练和人文教育的典范文章。文中,鲁迅提出并主张“拿来主义”,号召人们善于并敢于“拿来”。那么,要“拿来”的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文化遗产”。但是,仔细推研教材,我觉得,要“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是杂文单元,所选人的课文,除《拿来主义》为老课文外,其它三篇《我若为王》《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均是新课文。有人撰文说:“新教材思想上处处体现一个新字,新选人许多反映觋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第二册第二单元,除《拿来主义》是传统篇目外,其余三篇均为新选篇目,都反映了现代社会问题,相对老教材来说,思想更开发更大胆,  相似文献   

18.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19.
关于《拿来主义》一文的主旨说法不一,作为杂文,《拿来主义》有其自身明确的主旨,教学时教师只有首先辨明主旨,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20.
<正>《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