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句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分化同形歧义句式,但提取具有主观性,可操作性差。认知语义学中的事件框架将事件元素主要分为行为主体、行为过程和行为客体三个方面,为句法语义特征的提取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题元重合是一种独特的词汇语义、句法语义乃至认知语义现象,它为语言语义研究提供了颇具新意的分析视角、分析层面和分析手段。本文首先从内涵界定、特征描写、实质分析以及概念关联等几个方面对题元重合现象展开讨论,进而基于题元与动词语义及句子结构的密切联系,以整体事件语义中的题元为描写单位和对象,从动词情景事件和动词句式两方面着手,对题元重合的语义功能表现做进一步探讨,以观照其在事件范畴语义、句式语义中的特殊地位和运用价值,借此深化题元理论和词汇句法理论研究,从题元角色解读和功能语义分析维度对动词语义问题做出新的阐释。相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题元理论和语义角色理论本身的认识,同时对于动词事件语义、句子语义分析以及动词精细化语义描写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既往关于PRO局域语义约束的语义界定和移位的句法界定,难以满足解释充分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将PRO和NP语迹及其他空语类进行对比后认为,PRO在语义上具备跨事件特征,是两个事件结构共享的主目语;在句法上执行先拼出,后删除操作。这样的句法语义属性界定具备题元和格的逻辑一致性。本研究有关PRO的句法语义属性设定,在汉、英、冰岛、基隆迪语特殊语例的分析中具备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乖戾"动结式是常规动结式的衍生。其题元配置复杂,字面语义不合常理。从构式核心特征、论元层级限制、句法语义关系三方面梳理了其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论元、语义、句法等内部因素,忽略了构式语义、句法、语境及语用间的共时整体性及隐含复杂性,未能从宏观视角提取异常构式的共享特征。鉴此,提出基于"隐含复杂性"概念,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互动制约视角考量其句法-语义错位动因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考察汉语动力事件的基本语义特征及其句法配置。原型动力事件投射在句法中成为施受关系和致使关系相契合的高及物性句式。转移事件同时具有动力传递和领属转移的特征。非原型的动力事件"结果"逆于动力的指向。伪动力句式虽词类序列与原型动力句式相同,实则凸显某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汉翻译时英语源语往往可采纳多种汉语译文表达,译文传达的意思虽相近或相同,但译文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已有差别.通常翻译在确保语义对等的基础上,尽量完成其他一个或两个层面的对等,即在翻译活动中可以允许语义对等的前提下的句法、语用层面不对等情况存在.文章着重强调英汉翻译中的“事件化”,即选取事件作为翻译单位,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判断一个句子或句子成分的事件性强弱.在理论上将事件由单一的语言讨论范畴引向跨语领域.在实践上通过“事件性”为单位操作英汉翻译,帮助学习者认识跨语转换过程中的事件化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英汉翻译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频率副词是词义比较实在,数量有限的封闭的副词次类。频率副词表示一定时间段内同一个动作行为、同一个事件反复发生或同一个状态持续出现的次数。从语义和句法方面对频率副词进行分析,阐述频率副词在这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杨哲 《文教资料》2010,(33):23-24
兼语式的内部构成紧密度较高,其句法一语义特征不能由词汇语义规则自然推导出来,是汉语中的一种典型构式。它的语义构成可概括为施事主语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在这一原型范畴之上,又吸纳了一些低原型性的表达,呈现构式语义逐步淡化、语义越加不透明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修辞中,很多辞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提取使用了词语的属性义。构式压制和句法规约、社会群体成员的共识、认知加工上的突显与抑制机制等为词语属性义的提取使用提供了条件。语义和句法相互作用,属性义在使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属性义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为修辞的深层合法性提供了解释。修辞研究中应加强知识本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同源宾语结构的句法、语用及语义的特点,并通过对同源宾语结构的语义分析,探索一些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句法行为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探究了决定句法实现的语义因素。然而,通过对语料库的定量考察,本文发现,在主宾语的语义类型和配置模式上,英汉状态变化事件还遵循着生命度等级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此类事件的句法实现不仅受制于动词的语义结构和相关的构式意义,还与参与者密切相关。因为,除了语用因素和致使关系,参与者的生命度不仅制约着此类事件的主宾位序,还影响着其语态和句式的选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生命度"在英汉语中的跨语言特性。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可以用于句法-语义结构研究,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动词语义特征会以特定方式反映在它的语法特征之上,从不同方面阐释、论证其形式特征和句法行为有助于深入观察、描写动词语义性能和语义变化。本文尝试从莫斯科语义学派集成描写理论出发,以俄语动词делать(做,行事)为典型,对动词不同义位展开句法分析和描写,具体将主要从配价模式、题元结构、兼容共现特征以及词汇-句法转换形式等方面对该动词义位进行多向位探讨。相关分析将从整合论角度推进动词语义句法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把”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形成的句法条件不足以解释这一复杂句式。笔者试从语义角度出发,揭示"把"字句句法形式与谓语动词语义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除句法条件外,构成"把"字句的另一个内部因素———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总结归纳了4大类13小类能够充当"把"字句谓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现代汉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了反思,分析缺陷的同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首先,重新定义了语义特征,指出其组织性、关涉性、潜存性和可能性的特点。其次,论证语义特征分析应该脱离特殊句式的归纳,而从句法语义范畴的研究成果中吸收养料,演绎出一个完备的语义特征体系。再次,探讨了语义特征在词项组,配中的作用是一种语义隐含,介于句法明示和语用推理之间,并且提出了语义特征在词项组合时的“双向决定”原则和“语义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7.
马庆株(1988)把[士自主]作为一个基本语义特征对汉语动词进行分类,我认为[ 自主]还可以细分为[ 意愿][ 可控](能力),两种因素对动词的句法行为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分析表明,对[±自主]的这种分解能够充分解释动词自主义隐现的条件和原因、主动与被动的对立.意愿情态(willingness)是意志情态(volition)的子类,以往对情态的研究集中在助动词上,本文则认为意愿情态可以作为普通动词的语义特征并对动词的句法功能有影响,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词中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18.
句法包含线性的句法结构和非线性的句法特征两个层面的问题,非线性的句法特征必须通过句法操作改变句子的线性结构,在句子的表层结构得到体现。非线性的全句语义-语法特征主要是否定特征和时体特征,它们作用于全句,必须通过移位、加标、重叠等句法操作手段实例化。但全句语义-语法特征不具有成句性,不能决定句子的性质不是句法学意义下的句子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眼球追踪可以用来记录人们观看自然场景图片和理解信息时的实时眼球运动,因此,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句子图片"范式中,呈现顺序和信息特征对语义失配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3(句法)×2(语义关系)因子设计,句法和语义关系是被试内变量.实验发现,语义失配会增加人们的认知负荷,即第1遍通过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双重否定没有显著增加图片和信息的加工难度.实验结果表明,人们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特定的句法策略来处理不同语义关系的图片和句子.这种句法加工策略使得读者能够将双重否定转换成肯定.研究结果证明成分比较模型可能无法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由美国哲学家塞尔加以修正和发展的。在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加以简述,并进一步对与这一理论相关的施为动词加以分析后,我们认为施为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从功能语义方面具体讨论了其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