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牛峤是五代花间词派中较有影响的一位词人,其词作虽未完全脱离花间词香软绮怨之风,但是仍有个人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他的细腻传神的白描手法、虚实相间的艺术构思、苍凉悲壮的意境和新颖含蓄的语言对唐宋词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花间词爱情意识一直持指斥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统治阶级享乐生活和颓废心态的反映,更是其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其实,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民族文化特性的集中反映.通过花间词爱情意识萌发的因由、花间词爱情意识的表现以及花间词爱情意识萌发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花间词的爱情意识对现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绮情闺怨是花间词的第一主题,其主要原因是花间词多为应歌而作。花间词人往往预先有满足读期待的创作心理,所以形成了与传统诗人不同的传达闺情的方式,在意象、意旨方面有独特之处。花间词意象充满浓郁的富艳气息,其共性是侧重表现富艳之物的盛或衰,出现时都对应着女性的孤独哀愁,具有“泪滴黄金缕”的意味。花间词多以“泪滴黄金缕”为意旨构词,它使花间词人可以按这个模式排布意象挥就成篇,也使花间词多面目雷同且缺乏真情,这是花间词作为娱乐性艺术和消费艺术所带来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表现情感的手段,情感是色彩表现的指归。花间词色彩缤纷,情感丰富。花间词人采用色彩对比等艺术手段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色彩与情感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花间词中,色彩已不是简单的只具有视觉效果的色彩,而是承载着词人的情感内涵;情感也不再是直白地表现情感,而是相应地通过色彩隐约含蓄地表现出来。论文通过研究花间词的色彩艺术,发现花间词具有冷暖、浓淡及明暗三种对比方式,所蕴含的情感则有冷清孤寂和离愁别绪两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词学艺术发展的视角,重新考察了花间词派在词史上的地位。花间词虽然柔婉纤丽,却极少浅薄轻浮之作,而更多的是在柔婉中寓悲郁的。虽然长于描绘人物情态与渲染外在环境,却不是为了满足官感的刺激,而是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花间词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不象敦煌词那样质实具体,进一步虚灵化,往往是以物象来渲染某种情感。与诗相比,词的意象性大大增强了。花间词使词更富有意象性,词中往往略去许多叙述环节,而以意象的转换来创造词境。花间词具有明显的“装饰化”倾向,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峰教授长期致力于晚唐五代文学研究,在花间词和南唐文学的探析方面卓有成绩。专著《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分别从花间词体、主题取向、审美情趣、花间词风、花间词品等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中国第一个词学流派花间派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既联系花间词赖以产生的时代、地域、思想、音乐等诸多因素,揭示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深层动因;也站在词史的高度,探讨花间词对后代若干词学观念的内在影响。此后出版的《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又对《花间集》500首词逐一注释、详解,正确探索、深细分析,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7.
揭示花间词的思想本质和艺术个性,重视人品与词品关系的探索,感情是诗歌的骨干,要求评论的对象首先是艺术品,花间词表现了词人们各自的思想轨迹、美学追求和艺术品质,其评论也同样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波澜、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揭示花间词的思想本质和艺术个性.重视人品与词品关系的探索,感情是诗歌的骨干,要求评论的对象首先是艺本品。花间词表现了词人们各自的思想轨连、美学追求和艺术品质,其评论也同样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波澜、审美情趣却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西蜀花间词派的形成,是受长安花间词创作影响的结果。长安的花间词创作,以温庭筠、裴諴等词人为代表,在前后长达约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花间词派,并对当时与后世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这一词派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成就,如以情胜理的艺术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0.
许梦婕 《文教资料》2013,(31):73-75
陈克,一位跨南北宋两朝的爱国词人,其词作受到晚唐五代词的深刻影响,后世文学评论家认为其词作有模仿学习五代词的痕迹,具体表现为一、题材内容与五代花间词相近,二、艺术表达方面,也多采用五代常用的文学体式——小令,三、沿用花间词的意象和用典,四、风格婉约高丽,与五代词相似。陈克“规模”五代词。对词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花间词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之风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文人感伤、悲慨、颓唐、放逸、孤独、贪乐等心态,是时代心灵的艺术记录。本文认为,花间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它为应歌而作,功能是娱乐、消遣,在历代传播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异。诸多特色皆可从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是花间词的鼻祖,关于温词的研究成果非常宏富。温词代表了花间词的总体风格,又有其独特的景观。比如词中有画的艺术境界、色彩协调搭配所带来的动态感、精致意象的细腻表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4.
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消化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花间词。花间词本为晚唐五代时香软柔美的“流行歌曲”,在宋、金、元的传播过程中,或显或隐,或增值或贬值,发生形象变异,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审美风尚及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异皆有密切关系。南宋以后,花间词变为纯正文雅、可供诵读的抒情诗,地位得到观念上的提高。历代词人可以不同的标准创造性地接受、学习花间词,并对其做倾向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花间词与宫体诗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其中较明显的是语言风格上的继承关系。从宫体诗理论代表萧纲和萧绎的著述中,可以总结出宫体诗的语言风格为灵活流畅、优美精致、精炼风趣。结合花间词和宫体诗的文本,可以分析花间词对宫体诗的这些语言风格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晚唐绮艳诗与花间词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的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从晚唐五代文人内倾心态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这个角度入手,探讨晚唐绮艳诗与花间词在创作题材与审美情趣两个方面存在的某些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李珣是五代时期花间词派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作在《花间集》中别具一格,与同一时期其他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颇有些不同,他从内容到词风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出一种花间别调。  相似文献   

18.
程芳萍 《文教资料》2010,(26):11-12
韦庄是花间词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与花间词鼻祖温庭筠明显不同。李煜词以清丽词风见长,虽受韦庄很大的影响.但其创作风格经历了由清丽疏朗到清远深沉的变化过程。本文结合韦庄与李煜部分词作,对二者词的清丽之美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在我国词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婉约词派是在花间词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试从存在时期、题材和内容、审美欣赏角度、流派内涵广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五个方面来探析花间词派和婉约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花间词中的蜀词确定了花间词的基调 ,并确定了后世词的发展方向。其风格的形成与五代世风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士大夫寻求功业外的精神慰藉、两蜀帝王的好尚及女性成为士大夫失落情感的对象化载体三方面对此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以期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得出花间词词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