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艺术创作的本质,一方面,主体的本质力量,即由欲望、创作倾向所凝聚的主体本质力量,获得对象化的表达,形成意象;另一方面,对象与自然的本性,也被人从创作倾向的角度加以发掘、表达,实现快乐"人化"或"主体化",两方面的结合,最终达到了主客体合一的审美状态。《文心雕龙》提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唐代诗歌理论,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繁荣昌茂、鼎盛一时的诗坛创作风貌,而且开启了后世长达近千年的“宗唐”诗风,可谓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唐代诗论的理论背景和大致风貌作整体性描述,从而总结其主要的理论特征,即在思想内容方面重视对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的继承;在艺术标准方面尊崇魏晋风骨与“兴寄”表达,注重对诗歌中雄深雅健的情感力量的呼唤;在审美倾向上,分为自然与奇崛的两大主要派别,展现为情景交融、兴象玲珑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曾热噪一时,对推动我国当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在一些论者的眼中,似乎文学主体性也是西方的专利,与中国无缘。一些论者断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礼”为规范,人物的个性被消灭了,人的主体性被一笔勾销了。对此,有论者已提出批评,指出这是偏见和无知,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也是恰如其分的。 其实,所谓主体性,无非是指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论中是早有论述的,只不过没有用今天论者们所用的字眼而已。本文无意对此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只以《文心雕龙》为例,看看人的主体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场。 (一)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是人,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对象主体的艺术形象以及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而文学主体性的核心是强调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的作家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导作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专门研究“为文之用心”的论著,他非常重视并强调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 《原道》是作者统领全书,借以阐述文学起源、文学本质的重要部分,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论述人在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征是富于生命精神,以人之生命为其本质和支撑力量,是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古代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打动读者心扉的奥秘所在。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体艺术都以表现主体生命为基本使命,艺术作品实际是主体生命的结晶。表现生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属性,这种基本属性使古人对诗、乐、舞“三者本于心”、“诗画同源”、“书画同体”等理论命题确信不疑,这些理论命题也恰恰揭示了古代各体艺术都源于人之生命,都以人之生命为其本质。由此我们可以说,人之生命是中国艺术之根。所以,只有从生命学角度透视古代文学艺术,才能对其本质特征作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重庆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突出成绩,并显现出鲜明的本土色彩。高校学者成为重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一支主体力量。一般理论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抗战文艺研究”因其地缘优势,最具特色、最有成就。本土文学研究与批评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对重庆文学所体现的本土精神文化的追问和挖掘,尤具重要意义。同时启动的几部重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填补了重庆文学研究的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6.
一、先秦文艺思想表现出强调主体意识特点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艺术必须再现“对象的性质”,同时必须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艺术主客体之间具有“决定作用”、“能动作用”和“交互作用”,这是艺术主客体关系的唯物辩证法。放眼世界古代文学理论史,对艺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西方古代学者认为,艺术客体对主体的决定作用则是艺术所涉及的客体——现实事件、人生事物、自然现象等  相似文献   

7.
文学自由 ,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强调人是以“自由自觉”的基本特征的。文学是人的自由创造 ,当作者失去自由、不管是自己盲从还是被迫听命于他人 ,被过多地规定和限制 ,都会失去人的“自由自觉”这一基本特性 ,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摆脱经史哲典籍束缚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的性质、创作主体构思、物化表达及作品形态、风格进行完整系统描述的专论。《文赋》不但开了创作独立文学理论的先河,更体现出迥然不同的创新思想。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文赋》表达形式新颖、整体创作理论以及创新性思维模式:追求独创性的诗学理念;食古而化的诗学承袭观;对传统儒学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着眼于现实人的实践规定和历史发展,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它具体体现为:人对自然力及自身力量的实际占有与支配:在主体有目的的活动中,生产力表现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与结果:基于人们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产生的“扩大了的生产力”,则为一定的社会群体主体所拥有和支配。从而在否弃传统生产力理论重物轻人的物质化、客体化倾向的同时,突现了生产力理论的人文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艺术的审美术质是书法艺术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课题,其本质应概括为:即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本质力量”是人生命存在的最高命题。书法艺术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对这种“力量”的智能化与情感化的深入的认定,感悟和品味,进而融入审美主体人格之才,然后成为人格“本质力量”的艺术化的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评点艺术是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主体 ,也是古代文学理论不可分割的本体组成部分 ,厚积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充实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涵 ,为世界文学理论宝库增添了光彩 ,其精华部分对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实践具有普遍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近年来致力于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理论吸收现代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概括中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狭义文学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之于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本文则是作者试图把狭义文学系统论拓展为广义文学系统论,用来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主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和规律。内容有三部分:一、肯定中国文学史宏观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肯定众多学术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同时着重对不同意见进行商榷;二、运用文学系统论的理论方法,从中西比较文学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主要有哪些特质;三、简略论述中国文学的特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统一、上述研究对于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淑琴 《江西教育》2002,(22):22-22
本文仅就古代诗文中的“意境——空白”及其解读,简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意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使学生享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表现就是意境。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意境的理论源头是道家的“道”和佛教“境界”,而“道”与“境界”虽然指包含着客观外境和人的主观内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但这些现象本质上不过是“无”,是一种虚空之境。古代文学艺术家深受此影响,在文学和绘画创作中把意境的追求和…  相似文献   

14.
彝族古代诗论发展历程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建国至今,彝族发掘出版的创世纪史诗、长篇抒情诗、叙事诗似乎是最多的,发表最早,作品分布的地区也很广。”(贾芝《序彝族诗文论》)文学理论是文学实践(创作)的对应物。一个民族文学的特性总是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学理论的特性。彝族古代文学以诗歌著称,作为彝族诗歌创作和审美经验的理性概括与总结的诗论,也就相应地构成了彝族古代文论的主体。而且,彝族诗论以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在中国诗论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现在发掘的资料来看,年代最早的彝族诗…  相似文献   

15.
胡风文艺思想,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发展的杰出成就之一。“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新颖独特的理论命题———重视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也是他文学主体论思想的理论性表达和进一步深化,是其文艺理论走向成熟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他的一些观点颇富新意,表现出时代性、深刻性和思辨性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引人注目。其中,尤以开古代文学批评之风气的汉末魏初首屈一指的批评家曹丕与代表当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新成就的南朝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最为突出。他们的批评理论与实践,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文学理论成就集大成之丰碑,那么曹丕的《典论论文》就是古代文学批评荒原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山之斧。《文心雕龙》之所以被认为“五十篇之内,百代精华备矣”,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名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所提供的大量色彩绚丽的艺术花果可供研究之外,还得力于敢于开辟批评界之荆棘的曹丕所探索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以前一直以雅文学为主流,而元代则以俗文学为主流。元代俗文学的主流地位表现创作主体的平民化、文学体裁的叙事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学功能的娱乐性及欣赏主体的大众化等诸多方面。俗文学之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自身演化的结果,也与元蒙王朝异族统治带来的众多“异质”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建安时期无论是从文学创作还是从文论建设上看都是一个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代。在文学理论方面,建安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主体之才性和文学创作至要关联的崭新命题。这一命题在建安时期出现并非偶然,它既与西汉王充之元气论,又与当时流行的人物品藻思潮关系甚密。其文气说强调的根本是创作主体的才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熙载把文艺看作是一门“心学”,他的所有关于文艺的具体看法都“拱向注射”于这个根本观点.“文为心学”思想包含了他对文艺本质,创作主体,其他创作规律等根本问题的深刻看法,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从“以日喻心”、“物我摩荡”和“诗为天人之合”三个视角可以探得刘熙载的崇心倾向.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自然之道”与“以自然之为美”》一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中曾谈到过,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存在着重政治和重艺术的两种倾向,并指出这两种倾向的政治哲学思想根源,基本上是儒、道两家。本文试就这个思想文化背景问题作进一步的深讨。纵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始终存在着正统的中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