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作家群"是一支在流亡之中形成的文学创作群体,在题材、主题以及审美倾向上表现出相近的走向。东北作家群因最早反映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而蜚声文坛,并且以独有的审美格调建构自己的艺术品格,他们有着相似的心灵撞击,有着相近的心境感受,亡国灭种的威胁,亡家亡国的灾难,使他们抒写着粗犷野性的生命之歌,雄健悲壮的风格,给读者带来了极富地域色彩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粗犷雄强的绿林文化是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视角观照,白马湖作家群的崛起,既是一种与"五四"启蒙语境有关的文学现象,更是一种区域文化原型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浙东文化与白马湖作家群创作风格之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浙东文化的"刚性"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为人生"立场的形成,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的特性对白马湖作家群"平民启蒙主义"理念的生成,浙东文化的另一面"超脱空灵"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浙东文化"开拓创新"的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创新"的特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文化被认为是荒寒文化,东北文化的特质造就了东北作家写作的风格、语言的运筹具有地方特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到新时期的作家,从自然天气、地域环境到生存资源、文化资源,他们的作品在荒寒和粗犷的表象标签下,创作开始转型,融入多种柔和、温暖的人性色调,拥有了融合性和普遍性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民族视阈下的文学史书写中,作为殖民地文学的伪满文学一直没有走进现代文学史,而东北作家群又被冠以"东北流亡作家群"的称谓,影响了对东北作家群的身份认同。因文学的群体特征和情感纽带作用被忽视,导致对东北作家群存在时间的不同认识。东北作家群的解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哈尔滨时期。明确东北作家群的称谓和东北作家群的解体时间,对东北作家群的整体研究和东北文学史的重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学作家群"是中国当下文坛客观存在的教育和文化现象。发轫于毛泽东5.23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的延安时期文学,光大于西安,西部各省地均有分布。尤以"西北大学作家群"最为突出。西部"大学作家群"之成因、研究推介现状等都值得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天马集》与曾虚白《魔窟》两本小说集都是对古代神话的重写。他们不约而同重写神话与两人之间的交往有着直接关联。重写神话时,他们表现出相近的讽喻趣味与政治立场,在学术上都受到当时学界神话研究的影响,在审美上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新浪漫主义的影响。苏雪林与曾虚白在政治、文化、审美上的相似立场,尤其是他们对被称为"老新党"的曾朴的人品与文品的推重,体现了曾、苏两人对旧传统、旧道德的某种认同。  相似文献   

8.
白马湖作家群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马湖作家群”有着鲜明的个性,该群体的作家有相近的文学风格,更有共同的理想张扬艺术、提倡美育,在教育事业和进步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作家朋友,借了白马湖的灵性,以自己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一种难以忘怀的文化印象。与其他一些文学群体一样,“白马湖作家群”也有其孕育的过程。追溯、研究该群体的源头,对于把握该群体的性质和流变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的年代,这一时势造就了浠水四大农民作家。农民作家群浠水派的崛起,不仅为进一步发展浠水县"业余文学创作之乡"、后农民作家群浠水派的建设,起着现实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对全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09,(5):F0002-F0002,F0003
新读高翔先生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一书,感觉心中一亮,终于看到了对东北现代文学除有关“东北作家群”研究以外的全面扎实的阐释。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第九届年会,会上各地区与会者都谈到本地域文学的辉煌成就,当时除了西北作家群的作品风靡全国外,对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的研究也正在掀起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一道“东北无文学”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特别是一向还多少被提及的“东北作家群”,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天道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艳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38-40,4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崛起于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间的东北作家群,表现出了大体一致的政治倾向和时代审美需要——写东北血与火的生活,抒发泣、怨、诉、怒的情感,以唤起全民族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群体结构形态的无组织性和开放性,随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使一度维系群体自身稳定的内在范式——共同的信念和艺术审美心理结  相似文献   

13.
金剑啸是"九·一八"东北沦陷之初"北满革命作家群"中的重要作家,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革命文艺和抗日文艺运动的拓荒者和先驱者。《兴安岭的风雪》是第一首表现东北抗日武装的现代长诗,堪称东北沦陷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白马湖作家群审美品性的生成影响深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教的心性理论对白马湖作家群的诗性审美理念形成的影响;二是佛教的平等理念对白马湖作家群的大众化平民意识形成的影响;三是佛教的启蒙性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的启蒙意识下的拯救情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北猫 煎饼     
关捷 《八小时以外》2014,(12):23-24
郑淞文、吕日阳这两个名字也许大家不太熟,但提起网络上活跃的"东北猫"或许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东北猫"以热点为话题进行幽默演绎,其中《东北猫之你瞅啥》等视频火爆网络。2013年秋天,郑淞文、吕日阳大学毕业后在沈阳找到了工作,他们同在一家大公司,收入可观。2014年年初,两个人有了新想法。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尾饰"在其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与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试从几个比较典型的民族的服饰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了滇人服饰中"尾饰"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夕,屠格涅夫的作品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现代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现代作家的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们笔下的"多余人"与"零余者"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相似性,但作为艺术的典型,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可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渊源、性格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揭示他们各自的审美内涵以及整体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继承了"化"的庄学精神,对他后来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影响。"化"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化"在陶渊明的多首田园诗作中都有体现。王维深受老庄影响,又是禅宗的信徒,有"诗佛"之称,故其在诗作中常显现"空"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他们都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和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他们都讲究"游心"的旷达和"空"的意境,但并没有身心寂灭,而是于自然山水间悟人生之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陕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当代陕西作家群的影响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之点:一是关中平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我国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最为发达、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给陕西作家群注入了具有强健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另一点是,自然生态遭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和陕南贫瘠山区以及全省远离海洋的闭塞的内陆地理环境,使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长期受到大自然的威逼和贫穷的困扰,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陕西作家。这些影响使陕西作家群表现出鲜明的群体特色:首先,他们对文学事业执著专一,具有一种为文学献身的悲壮精神。其次,他们具有深沉的历史感,他们的创作追求雄浑的史诗效果,是大气磅礴的现实主义。再次,他们十分关注农民的命运。但贫瘠和闭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千百年在其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土层对陕西作家群也产生负面影响:首先,陕西作家群在"城里人"面前,在城市文明面前,大多表现出既自卑又自亢的矛盾心态。其次,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和回归意识,表现出传统农民的文化品性、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颜浩 《华章》2011,(8):28-29
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除了端木外,还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和李辉英等人。他们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