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作品对雪域风光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反映,自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之新颖贴切,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和传诵。然而,从全诗总体上来把握,我认为作品令人叹服的特点当是“空”的艺术,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火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所以他的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特别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不落一般边塞诗的俗套,也不失边塞风情的惆怅。给人以雄奇之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设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描绘塞外雪景的壮诗、美诗,向来为人称伟赞奇。教读本文恰可扣住一"奇"字展开,引导学生感悟、品析诗歌意境之奇绝,揣摩写作手法之奇妙,领悟作者情怀之奇伟,以领悟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作者的浩然情怀。一、课前铺垫⒈岑参,唐代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切身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多为佳作。其边塞诗向来以想象奇绝、大气磅礴、积极乐观著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设计简说】 初中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老师对诗歌思想内涵及手法的解读,往往拿教参定性的理解直接告诉给学生,学生便习惯了接受。诗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和文化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学生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充满魅力、韵味、经典的诗句变成了失去灵性的纯粹用来考试背诵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一.文本解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1、丰富的内容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  相似文献   

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歌行,是我国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之一。岑参久佐戎幕,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他曾以激越的情思歌颂边塞将士英勇的战斗精神,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边塞生活。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在  相似文献   

7.
岑参是唐代以写边塞诗而著称的重要诗人.他虽早岁孤贫,却自能磨砺,三十岁中进士,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天宝十三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安史之乱后回朝,受杜甫等人举荐,任右补阙等官,最后出任嘉州刺史.岑参一生几度出塞,久佐戎幕,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着深刻的体察和认识,因此,他能够以大量独具特色的诗篇描绘出塞外生活的壮丽图景,能够以他那饱蘸报国激情的诗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古人所谓“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即指他的边塞诗而言的.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相似文献   

9.
对于边塞诗的概念,历来争议颇多,王刚教授在他的《边塞诗论稿》中是这样界定的:在中国边塞诗范畴的界定上,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时间上的无限制性(包括有边塞以来的整个古代社会)、地域上的全方位性(包括四境之地)、题材上的与边事相关性三个方面。应以“大边塞诗观”进行界定,即举凡与各代四境有关之诗,皆可视之为  相似文献   

10.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他曾多次到过边境地区,有长期的军旅生活的经验,对边塞风光有深入的体察和感受。他的边塞诗写得激情洋溢,道劲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首,历来脍炙人口,不仅在他的边塞诗中为上乘之作,即在唐代的边塞诗中,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我们先读一读这首诗吧:  相似文献   

11.
天宝十三载,岑参两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此诗开篇就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头两句,首先从大处着墨,“卷”字正面写风,“折”字侧面写风(吹断了白  相似文献   

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作品对雪域风光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反映,自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之新颖贴切,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和传诵。然而,从全诗总体上来把握,我认为作品令人叹服的特点当是“空”的艺术,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纵观全篇,却无一字写“别”,而又无不在写“送别”,并且在描写中隐含着诗人送别时复杂的情绪变化,浸染着浓郁的离情别绪!开篇由“胡天八月飞雪”写起,自是交代了送别的环境:风劲、雪早。虽则有一种…  相似文献   

13.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对己知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具体到写作中就是打破第一思维,否定第一思维.寻找全新的独特角度:发散性思维往作文命题及选材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于安史之乱前,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当时在边塞的封常清幕府中任判官。这年八月,他在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送一位姓武的判官回京,写下了这首意新境奇,独具一格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15.
【课文品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明评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诗,七言古诗,咏雪诗,送别诗,边塞诗,军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相似文献   

16.
一、毕竟是八月雪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诗《雪》里,将朔方的雪的特点概括为:“如粉,如沙,毫不粘连”。倘若朔方的雪不论何时都是此如,那么在卷地而来的北风中,这种雪怎么会附着在树枝上,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景象呢?在新疆北部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隆冬季节,气候严寒,雪花不易溶化,显得干,的确“如粉,如沙,毫不粘连”。大风一刮,雪粉飞扬。这时,即使在树林里,也见不到岑  相似文献   

17.
岑参(716—770)河南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天宝三年中进士,先后做过安西节度判官、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使五十五岁时客死于成都。岑参是一个满怀爱国热情具有雄心壮志的诗人,曾几度出塞,到过天山、轮台、雪海、交河,在这些地方度过了大约六年的鞍马生涯,因此他对塞外风光和军营生活体察十分深切,  相似文献   

18.
师永祥 《考试周刊》2014,(19):24-24
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不仅‘分析的研究’",而且"综合的感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追求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中有六句诗最为典型,现作一浅析。(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用春天压枝欲低、花团锦簇的梨花盛开来写千树万树的雪枝雪条,首先给我们的印象是满眼是白,心里觉得很干净,很纯洁。另外,还有两个方面不能不说,一是写出了雪的立体感。读这两句诗,读者很容易体会到,不仅是地面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而且雪上了树,意味着整个天空从下到上,无处不是雪。好大的雪啊!真乃是一个银白的世界。二是通过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写出了雪的生机,雪的美丽,雪的情感,这雪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