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虞姬形象在《史记》等历史叙事文本中,作为男性中心写作的符号意义而存在。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不断被重写和丰富,经历了一个从隐到显的文化建构过程。本文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特征,对"霸王别姬"故事系统中虞姬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以求全面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霸王别姬”的凄美爱情故事早已流传千年,历代对此的接受和评判观点可谓迥异万千,赞成或反对,钦羡或指责,而作为世界构成一半的女性又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鲜有论著讨论.文章以古代女性文学最为发达的清代女作家的咏霸王夫妇诗歌为切入口,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5.
释“弃”     
对“弃”作形体解构和意符分析,推知古代社会曾存在的弃子习俗是“弃”的造字理据。“弃”所描摹、反映的弃子习俗是我国古代婚姻形态从亚血族婚向对偶婚演变中在子嗣、继承权问题上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6.
与唐代诗人杜牧相关的“扬州梦”故事,在历代诗评、词作、小说和戏曲中,有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梳理、比对各代之流传文本以及故事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到故事演变背后的文化推手。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螺女型故事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艺术光彩的民间故事,在汉族民间故事中经久不衰,同时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经历时空考验之后仍然代代相传。泸西县白彝人中流传的"龙背袋的故事",其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8.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9.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本文拟从游民社会对古代乡村自治实体的冲击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文化阐释,并且从人物形象、冲突方式、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最后,对这一故事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因素进行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不仅讲究"烹",而且讲究"调",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满汉全席的出现,再到八大菜系,食文化延绵至今。"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汉字教学为随文识字,以记住字音、字形为主。但汉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以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将以"術"字为例,揭示其发展演变过程,谈谈汉字本义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对汉字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白娘子的身份在流传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转变:寡妇—千金小姐。文章先廓清了主要的文本研究对象,接着详细阐述了白娘子形象发生变化的一种可能解释":贞洁"观念的变迁。宋、清两代政府对妇女再嫁的态度截然不同,导致了在社会风气影响下创作的作品人物身份的改动。  相似文献   

14.
“秋胡戏妻”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胡戏妻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其故事细节及其作的评价均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这些变化是由作所处的不同朝代的社会化背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徐健 《中国教师》2008,(10):6-9
<正>一、背景2005年,"超级女生"的火爆让人见识了大众娱乐的魅力。之后,"海选"与"选秀"等词成为社会上的流行语。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仿照超级女生海选搞了一场"魅力教师"的评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2006年9月初,徐州市"银建?帝都大厦"杯"2006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从词义的分化、词义的泛化、模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X爷"词族中"爷"的语义演变轨迹,并从五个方面阐释了"爷"的语用功能的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其变化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韩林 《天中学刊》2012,27(4):27-30
武则天情感故事中的唐太宗形象从唐代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代他是一个忙于国事,不近美色的英明帝王形象;明代变成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好色之徒;清代成为一个听信谗言,纵欲而亡的昏君。唐太宗形象从正面到反面的转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士人与市民两个阶层对帝王态度的差异造成的。从文本流传情况来看,唐太宗此类故事是武则天故事的副产品。当人们从正面评价武则天时,她与唐太宗的情感故事被淡化,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当人们从反面评价武则天时,为了迎合人们贬低武则天的需要,唐太宗被重新挖掘出来加以丑化。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现代语文》2007,(12):120-120
洪荒之世,野处穴居,有巢以后,上栋下宇。相传有巢氏架屋为巢,缀叶为衣。《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可见随着生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房屋,从而产生了"宫""室"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