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不仅仅是服务手段,其对经济巨大的刺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偏废。农民不仅是新农村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力量源泉,只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3.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一般地说,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主体性应是在主体实践、认识活动中最根本、最深刻的性质,是主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在国家政治生活视野中,政治主体即政治行为主体,也即政治权力的占有者和行使者以及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在我国政治、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且在文...  相似文献   

4.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看法,历史是一个选择性传统:传统中的诸种因素通过不断拆解和重组而形成新的传统。思想史也可以这么理解。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其外因是西欧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跨语境、远距离式解读所带来的理论遗产和困境,内因则是威廉斯等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同理心解读和民主化转义。两者的结果,帮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美国文化霸权,推动了自身的民主化进程。而威廉斯等人对理论传统的选择,始终以"人民民主"作为标准,这赢得了世界左派人士的尊敬。因此,拆解和重组他们的理论创新过程,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具有独立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大学人才。本文以《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为实例,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入手,围绕如何建构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知识与经验的融通、美育与智育的融通、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前提、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来,各种版本、体例的《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已有一千多部,但总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文学与文化历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文化是文学的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自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以如果削弱、忽视甚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学那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招贴设计中的“中国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风"对文化招贴设计的启发很大,它通过水墨、书法、造型、色彩和文案在招贴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视觉传播性显示出对招贴设计的积极影响。文化招贴设计中的"中国风"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语言和审美思想的借鉴和运用。现代设计师应立足于本土,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历史》系列丛书共有10卷在2014年被翻译成中文,其作者为来自不同领域的日本知名学者。该套丛书提供了解读中国历史传统意义上的古代"地理中国"与"文化中华"的新角度,以动态视角解读一统时期"天下"的内涵和外延。与趋同性相比,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在"一统"下的不同质性。处于中华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和朝鲜,虽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却呈现出仅停留于表面的政治制度相同性,与作为源头的古代中国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而不同"是文化中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193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中,再现了中国现代性兴起的表征。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涌入,国内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的高潮。身处中国的赛珍珠亲眼目睹了中国现代性的兴起,通过小说描绘了这段历史。文章将从后殖民视角出发,分析赛珍珠在《东风西风》中对中国早期现代性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向西方真实再现了进步中的中国,而非东方主义者眼中野蛮的国度。  相似文献   

11.
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而导致的。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中国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讯》由国民党文工会创办于1983年,27年来历经国民党威权体制到多元开放、党办到民营、合并到独立的艰辛,是台湾现存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文讯》初期承担一定的文宣和文化统制任务,后期在政党/民间的角色转变中,以文化建设为本位,超越党派意识形态,团结各族群和蓝绿作家学者,以教育和宣传为手段,凝聚台湾文坛的积极认同和集体意志,赢得广泛支持称道,担当了文化建设的推手,客观上获取文化界认可的"文化领导权"。它的文化领导权的确立见证了传播机制的变化,也呈现由执行、鼓吹、统制(党内)——自愿、进谏、推动("民间")的嬗变。文化建设与统制是文化领导权实践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读本写作肇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巳出版的这类图书数以百计。但是,就我的阅读所见,既有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读本,或者是抽象地介绍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或者是局限于对中国文化粗浅知识的介绍。因此,读者读起来多少有一种“隔”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课堂文化承载着一定的教育价值意蕴,但课堂文化发展中的共识与误识现象则遮蔽了其应有的价值蕴含,以致于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改造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及维持着学校教育文化再生产的合法性。因此,应关注课堂文化主体间范式的转换及反思性制度的建构,以消解课堂文化中的虚假意识。  相似文献   

15.
“和为贵”思想是赵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着中国传统中的“和”文化精神。表现在爱国之情、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君主治国之策等方面。赵文化中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忠勇为国,突显了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的优秀品格,深刻展示了“和为贵”的思想;赵国境内各民族和谐共处,通过和亲和“胡服骑射”改革等表现了“和为贵”的思想;治国之道上采用“和为贵”的原则和方法,“以德治国”和“施以仁政”。  相似文献   

16.
论《野草》中的时空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探讨《野草》中的时空操作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为鲁迅的思想、心境和想象力决定了《野草》时空描写的主导风格,其时空转换方式则表现了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在心理时空的意义上同鲁迅的文化视野相融合。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具有独立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大学人才。以“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为实例,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入手,围绕如何建构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知识与经验的融通、美育与智育的融通、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前提、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中文化误读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如历史政治背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身上,通过他的翻译实践产生影响,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什么是先进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有何内质特征?运用哲学方法从时间、空间的二雏视角对先进文化的内质特征进行深度解析,以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这对于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箴言,涵育中国人达观、睿智、不怨天、不尤人的平和心态。由此衍生出的“知命”、“畏命”、“正命”、“非命”、“认命”、“制命”和“造命”等观念,无疑是中国文化极富魅力的哲学命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