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一方面极力否定父亲形象,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父权意识。作者对于所谓的传统观念、父权意识本身存有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2.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赵海云 《考试周刊》2012,(91):11-12
余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一直为文艺评论家所关注,而女性形象却很少有人提及,一直被隐藏在男性形象之下,处于遮蔽状态。本文主要从女性形象之一的母亲形象出发,分析余华的女性观,以及反映出来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劳伦斯在《马贩子的女儿》中对梅宝形象的细腻刻画和描写,去解读劳伦斯的女性意识。劳伦斯希望打破男尊女卑性别不平等的现状,拥有推翻父权制思想对女性的压制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但是他仍然无法超越主流意识,更无法摆脱父权文化对自身的影响。劳伦斯在这篇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仍然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他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父权文化笼罩下的矛盾产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归纳出余华小说中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并结合前人对余华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的观点,阐述余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内涵,发掘余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托马斯·哈代杰出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然而根据伍尔夫的生活决定论,在维多利亚父权家长制的影响下,哈代已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男权意识的影响,并在作品中无意识地表达出来。在《卡斯特桥市长》中,主人公亨查德作为父权家长制的代表,操控着其他人物的命运,体现了哈代的男权意识,并说明了哈代女权主义的矛盾和分裂。  相似文献   

7.
对于海明威的硬汉神话与死亡情结,已从众多读与研究的共识,,但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众说纷纭。本从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指出海明威在其男性主体意识的观照下,既塑造了父权化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也创造了现代明社会中一些逾越父权化的道德规范,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艾丽丝·沃克不仅关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而且致力于父权文化下性别意识与性别秩序的解构与重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紫色》中的性别形象、性别冲突及性别等级,发现该作品不仅解构了父权文化意识中的男女性别形象的二元对立,改写了女人迫害女人的性别冲突关系定位,而且颠覆了男强女弱的性别等级制,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本文重点探讨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曹雪芹、李汝珍都选择了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作为传达其女性意识的主体形象,分别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逃离父权的生存空间,让作品中的少女们得以远离男性,逃离夫权、父权的束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和自己女性观的传达,完成对父权的控诉。不过,从总体上看,《镜花缘》的少女崇拜只是对《红楼梦》的借鉴,它最终没有超越《红楼梦》;而《镜花缘》采用的将父亲排除在叙事外的逃离父权的方法只是貌似《红楼梦》,没有得其精髓,缺少《红楼梦》深厚的内容和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10.
叶连华 《考试周刊》2011,(70):34-35
《屋顶丽人》是莱辛的一篇短篇小说。无论三个男人如何想要引起她的注意,屋顶丽人都始终置之不理,这个屋顶女人以其独特的冷漠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悄无声息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下的女性应有的形象,是一个独立的、不向父权社会妥协的、别样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几部长篇小说,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中反复出现的"第二父亲"形象是对余华在强烈对峙冲突中建构正常父亲的形象的艺术追求,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文坛杰出的作家余华不同阶段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叙述声音和形象,这体现了作家强烈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及无以伦比的探索姿态。从早期的先锋叙述,到先锋向写实的过渡,继而是写实叙事,余华的每一步探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为例,分析余华作品从先锋叙述到写实叙事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暴力、鲜血和死亡是余华小说常见的主题,原因是:童年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余华,以及内倾的心理,这使他内心同现实一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特殊的经验使余华习惯了鲜血和死亡,甚至于迷恋;直觉内倾型的心理特征。另外,余华的小说缺失高大的男性形象和具有“弑父”的倾向,原因是余华童年记忆中形成的不完美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中的流行和风靡塑造了文坛奇迹,他以现代意识介入女性形象的塑造,笔下出现了一大批鲜活的有生命质感和力度的女性形象。她们表面上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背叛父权社会主旋律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男权中心模式观念的影响,叛道与守道的矛盾在金庸的作品中表露无遗,狭隘的男性意识与开放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其创作面貌的两个对立支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论述了简·奥斯汀通过文学对英国女性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铺垫与推动。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策略,塑造父权权威缺席的"父亲"、反讽维护父权旧秩序的"女性施动者"以及赞美独立自信的女主角等角色,突破了父权制文化秩序标准的女主角的刻板文学形象,助力女性意识觉醒、鼓励女性寻求独立平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变为在传统与现代、伦理规范与本能欲望间挣扎与突围的生命个体;她不再是父权话事中被命名的“他者”,而是女性自审意识与反思精神的形象载体与文化见证。女作家正在对母亲原有形象及其文化隐喻的解构中开始了对母亲的重新命名,这一命名过程具体表现为母亲形象类型的新变以及叙述话语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家庭、社会活动中重要参与者的母亲群体,是父权社会着力讴歌的对象,在女性自觉意识的感召下,20世纪末女作家表现出了解构"母亲神话"、重塑母亲形象的渴望.以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本为切入点,追问"恶母"的成因,梳理母亲形象的新变,有助于揭示女性自身在宏大叙事中强烈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家庭、社会活动中重要参与者的母亲群体,是父权社会着力讴歌的对象,在女性自觉意识的感召下,20世纪末女作家表现出了解构“母亲神话”、重塑母亲形象的渴望。以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本为切入点,追问“恶母”的成因,梳理母亲形象的新变,有助于揭示女性自身在宏大叙事中强烈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20.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