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2.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4.
廉萍 《高中生》2015,(4):17
《红楼梦》写黛玉葬花有两次,一是共读《西厢》时,一是芒种饯花时。前者三月中旬,葬的是桃花瓣;后者四月二十六,葬的是凤仙、石榴花瓣。虽然小说家言,但笔墨细如毫发,一丝不乱。葬花是宝黛重头戏,自然也是编剧的心头爱,所以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浓墨重彩、做足功夫。由于表演形式的限制,黛玉造型各个不同自不必说,单是花  相似文献   

5.
周倩倩 《家教指南》2022,(3):131-138
吐蕃统治下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吐谷浑人分两种情况:一是早年弃蕃归唐而来的旧吐谷浑人;二是跟随吐蕃对唐作战来到河西的新吐谷浑人,因而导致了吐蕃对两者不同的统治方式,以及在吐蕃统治之下二者不同的生存样态,新、旧两类吐谷浑人分别聚居于瓜、沙两地,生存境遇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席东京 《文教资料》2009,(18):40-41
自古以来,关张二人一直是文人侠士倾慕非凡的英雄,人们往往陶醉于他们光辉的形象,有时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故事,本文试图讲诉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关张二人的形象特点的关系,深入探讨关羽,张飞二人在相似的境遇中做出的不同反应和导致相似境遇的不同的原因,借以分析二人的性格差异,并最终从两人的结局上分析出导致相似结局两人迥异的性格缺陷和相同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7.
王梓杰 《学语文》2012,(6):58-58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和香菱是《红楼梦》中两个不同的悲剧人物。她们的身分、地位、遭遇、追求不同,但最后都以悲剧命运结束,却是相同的。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对林黛玉的刻画大致是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展开的,而对香菱的描写则没有完全按原作意图,续作在顾及原著脉络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但也有可取之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人物。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一条主线,《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暗示了宝黛爱情将是一场悲剧。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仅仅反映了宝黛两人从小在一起,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长大,宝黛之间的感情和心愿有所表  相似文献   

9.
以宝黛二人的诗词为切入点,将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主题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个体的生命体验两大方面展开剖析,并由此分析宝黛诗词主题与曹雪芹思想体系的认同关系,最后将曹作为一个诗词作家置于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界进行观照,试图评价其学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信息网络时代,一种新兴的"被XX"句式很快成为流行式。它用新的形式表达具有特殊性的被动事件,从"注定的"弱势者角度切入叙述,创造性地把两个人为——"事件的人为"与"句式的人为"溶合为一,巧妙地道出受事人的徒然无奈。读者被"角色化"了,新时期、新事件与人物的新境遇得到了更切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思想与艺术两个方面分析《红楼梦》廿三回“共读西厢”,特别指出它是宝黛二人从青梅竹马到爱情生活的伊始。  相似文献   

12.
教学涵盖了两种因素,一是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二是功能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发挥"两种因素"的功能作用,就需要促进学生"三动"。在数学课中,悉心启迪、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即“三动”),激励学生敢想多思,质疑问难,“亲自动手”,主动观察、交流、推理、验证,克服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陆机与庾信都出生于豪门望族,年少即有才名,都有着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都曾由南入北,身经动乱时代,二人具备了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由于二人不同的入北"方式"和现实处境、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文学观念,引起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诸多差别,通过比较他们入北后赋作中"乡关之思"的不同表现,还可以反映出士族文人在特殊经历后带来的文学创作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4.
弗莱彻基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与道德抉择方法的深思熟虑,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以爱为最高指导原则的"爱"的境遇伦理,具体包含以爱为内蕴的道德规范、以爱为态度的道德关怀、以爱为计量的道德抉择以及以爱为唯一的道德之善的内在维度。弗莱彻"爱"的境遇伦理在理念上体现了人本思想,在实践中体现了理性思辨,但在具体境遇中,却易陷入爱的计量困境与爱的虚无境地。  相似文献   

15.
《冰与火之歌》是奇幻作家乔治.马丁的代表作。本文对书中第四个视觉人物艾德进行形象分析,从而了解作者如何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提起"仿像"便自然想到鲍德里亚,然而,"仿像"理论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鲍德里亚主要立足于社会学领域,传承了麦克卢汉、列斐伏尔、德波等人对消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侧重技术层面,而德勒兹主要以哲学立场为视点,颠覆柏拉图主义、拒斥再现理论,更为侧重学理层面。可以说,德勒兹的仿像更为彻底。虽然二人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影像思维逻辑,但二人都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在"一"与"多"传统命题的框架内重新认识"仿像",考察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让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渴望并追求幸福和自由是人的天性。今年春节前后,"幸福"骤然成为神州大地上炙手可热的词汇。普通老百姓的拜年祝福、地方新任官员的幸福承诺、地方两会的"幸福指数"(据悉有23个省市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8.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分别运用"死"与"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剧中的爱情主题。在如此迥异的表现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中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点———"乐生"与"乐死";而以"两希传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儒家占主导的中国文化背景正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来源。此外,两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相似文献   

19.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0.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