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浪潮席卷全国,钱玄同等将《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和《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一并提上了"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四次大会的议程。此后钱又在《汉字革命》中坚决主张废除方块汉字、走文字全盘西化的道路。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一度盛行,而且直至今日都不乏影响。本文分析《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本身存在的严重不合理性,进而彻底论证钱玄同所谓"汉字革命"观点的错误之处,并强调汉字价值,最终归纳出废除汉字既不可取也不可行,当代人对规范汉字应持尊重与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适用于网络世界的形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和交流工具.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无需人为规范.它的语言特点符合汉语语汇的发展趋势,故随着网络的全民化,它将代表着汉语发展的方向.同时网络语言的符号性和拼音化趋势明显,符合语言文字不断简化的总体趋势,它将带动汉字体系逐步实现符号化、拼音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汉字分析入手,通过对"男尊"与"女卑"的比较、总结。让人们看到"男尊女卑"思想的根深蒂固,以更好地认清这种传统思想,正视女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载体,在整个汉语的家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汉字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尤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汉字教学,研究汉字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是通过对汉字教学中留学生出现的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留学生"画"汉字现象,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探究留学生"画"汉字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浅析留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末(1892-1911年)兴起的"切音字运动",长期被一些人当成"汉字拼音化"思潮的起源.笔者根据最近发现的原始史料,重新揭示了它的真面目,阐明了它的主流趋向与学术旨归所在,给这段历史做了新的论证,有助于认识汉字存在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85):31-32
本文以日本颁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为切入点,对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传播、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作用及汉语词汇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日本汉字改革的动向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汉字改革与中日汉字文化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华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和“会意”。以“字”为例,通过剖析,知道“字”的本义是生育,可引申出怀孕、出嫁、养育、教育、治理等含义,后来才衍生出文字、字体、书法、字据等诸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和“会意”。以“字”为例 ,通过剖析 ,知道“字”的本义是生育 ,可引申出怀孕、出嫁、养育、教育、治理等含义 ,后来才衍生出文字、字体、书法、字据等诸义  相似文献   

9.
1957年8月,赵元任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章,带给我们汉字拼音化可行性的思考,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汉字的本质特征,展现了汉字音节大于词(语素)的独有本质,从这一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判定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带有词切分系统的表音文字。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汉字,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书写危机"。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关注汉字的热潮,激起了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和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语言文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透过这股热潮,面对这场危机,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汉字书写训练:适量布置抄写字词的作业,将更多的汉字书写题纳入语文考试中,将"汉字听写大赛"纳入学校每学期例行举行的学科技能大赛,开设书法课、重视书写的工整和美观,从而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1.
评说所谓“修辞学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邵敬敏教授提出进行一场"修辞学革命",这个口号是值得研究的.这个"修辞学革命"的口号建立在对近几十年来的中国修辞学的全盘否定的基础之上,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修辞学革命"论也不利于中国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位名词东西南北中表现中国人的哲学思考,既具象又可变,辩证又统一,简单中有深意,从中可探索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化的最高境界。“和”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写于1902年的《释革》一文,不啻为中国近代的革命宣言,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革命观。他在文中对改良与革命进行了明确区分,进而申明了自己改造中国的行动纲领。梁启超的革命观不仅被他贯彻到史学、文学、宗教和道德等诸多领域,而且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国内传统上认为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不过近来这种看法逐渐开始改变。英国革命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现象自然千差万别。这里主要依据革命最后的标志性成果《权利法案》的特点出发,谈一下对英国革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组织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汉字部首表》,已于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7.
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视为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其独特的装饰感、象征性或造型研究的价值都超越了其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功能而成为艺术,并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设计的诸多领域。本文的重点在于以视觉文化思维的研究视角,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六书"来解读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和思维,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汉字造型之美。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世界上流传至今唯一表意体系的文字。到现在它依然魅力无穷,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因为它包蕴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影缩的方式传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一”字是汉字中的重要一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它排在第一部第一字。从“一”字及与“一”字相关的“天”、“元”等字的含义上,我们可以透析出汉字不单单是一种书写符号,它更多展示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意识,更多地传达着中华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19.
春字的意义来自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认识,其意义的引伸发挥都以“春生万物”为中心而展开,与东、木、生、礼等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儒家的仁与道家的慈都来自春生之义,所以春字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主脉。《说文》对春字的解释具有哲学意味,并揭示了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从中可见我们的祖先造字时兼顾了文化,没有把文字当成简单的工具和符号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导读》2013,(10):1-1
不久前,《通用规范汉字表》由国务院正式公布。该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的总结,也是信息化时代汉字规范的新起点和新发展。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常用字650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