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以一种悲凉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福贵长达50年的人生历程。对于主人公福贵命运和人生境界的叙述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福贵精神即以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的劫难,以一种顽强隐忍和自我鞭策的精神来处理人生之厄,这种精神具有极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被莫言称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就《活着》而言,是一部创作过渡时期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的特征的作品.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败家,失儿,失女,丧妻等种种悲剧,种种打击。但福贵仍然坚忍的活着,他告诉我们,绝望不存在,因为它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苦难人生,面对苦难,主人公所体现出的更多是超越之后的宁静、宽容与大度。同时,在苦难主题的背景下,《活着》引入了另两条叙事线索,即“温情”和“审丑”。“温情”为福贵的苦难人生点缀上一片绚丽的色彩,并造就了福贵的韧性;“审丑”则另辟一副丑陋不堪的景象,直面残酷的现实,还原了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他转变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和对现实态度的一部标志性小说。虽然作品写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但它所以要表达的主题远远超越乡土之上。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波 《文教资料》2009,(11):25-26
《活着》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历经众多的苦难后依然平静地活着的故事,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着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苦难生存境遇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具有从特殊意义到一般意义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它显示出特征的整体,即福贵精神,给人以顽强、隐忍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福贵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它让人们看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普通百姓身上所承载的历史重负。  相似文献   

7.
陈晨 《文学教育(上)》2009,(22):151-151
方方作品中直观的对于悲剧主人公的怜悯和同情,是一种特殊的美,是悲剧主人公在人生苦难中挣扎而呈现的美。方方小说中日常生活悲剧大致可分为物质层上匮乏之悲剧和精神层上荒芜之悲剧。悲剧主体痛苦之来源便可从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来探求。  相似文献   

8.
<正>所有亲人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是主人公福贵面对的残酷人生,他们曾经承载了他对生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却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和无常里往生。面对残酷的命运,福贵异常坚定地保持了对生命的执着。那份执着既来源于他生命的张力,更是因为爱的救赎。其实何止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也都因为爱和善良获得了生活的勇气。一、生命的韧性  相似文献   

9.
郭言霞 《文教资料》2009,(26):16-17
福贵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代表作<活着>中的男主人公,玛蒂尔德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两个人物形象所属的国别不同,产生的时代不同,人生遭遇不同: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二人的人性遭受锤炼,从而使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康天刚是骆宾基短篇小说《乡亲——康天刚》的主人公,小说讲述了他为求娶财主女儿,尽快筹齐财主所需要的礼金,迫不得已闯关东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康天刚的人生际遇暗含一种无可逃避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对《乡亲——康天刚》的文本解读,主要探究了隐含在作品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是反抗,一个人抗击大自然、社会、命运悲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悲惨世界》与《活着》均着意于表现人类充满苦难的人生,并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生来探讨人应当如何活着的永恒话题。《悲惨世界》与《活着》在人文主义立场及表现苦难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冉阿让和福贵不同的人生轨迹与归宿显示出中西迥然不同的传统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15.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人生的无助和死亡,却又为其孤苦的人生寻找精神的避难所——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形象身上交织着日神精神的理性和酒神精神的自我放纵的矛盾和斗争。酒神精神最终战胜了日神精神,这昭示着重大的人生悲剧。同时通过这种酒神精神,这部作品也体现出很高的悲剧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名为活着,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死亡故事.因为这些偶然又偶然的死亡事件,才使得主人公福贵的活着的体验格外深刻.主人公福贵年少时家为地主,他整日无所事事而染上了嫖赌的恶习,后来因输光家产而导致了父亲的猝死.……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后半生厄运连连,死亡和灾难时刻伴随着他,可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没有被苦难压倒,没有以死来逃避非人的生活,而是乐观地活着。为什么他能不死而活下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间的温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使然。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他的生存可以上升为一部生存寓言。从福贵的身上,可以学到面对苦难时的方法和态度:承受与乐观。他是现代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的一个很好范型。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