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
亲知闻知说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耳 《教育艺术》2010,(2):39-39
“亲知”、“闻知”和“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的人们获取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闻知.主要指从别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包括文字记载)获取来的知识;说知,则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以及陶先生关于亲知、闻知和说知的论述,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这篇文章围绕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19课《夹竹桃》、第21课《孔子游春》两篇课文,谈谈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科学(自然)骨于教师培训”,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有所认识,结合认真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文集,深感他的教育理论对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注重让学生“亲知”《墨子》中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即:“闻知”、“说知”、“亲知”。陶行知  相似文献   

5.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6.
案例背景:我校是全国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实验学校。EPD教育项目就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依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亲知的基础上,实现亲知、闻知、说知相结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学术界,把中国逻辑学奠基者的荣誉归之于墨家。墨家逻辑可以说是集先秦逻辑思想的大成,是中国古代一家比较完备的逻辑。在墨家逻辑中,思维的基本形式被称为“名”,“辞”,“说”,相当于今天讲的概念,判断,推理。本文仅就墨家关于“说”的理论,作一概略的叙述。一、“说”的本质墨家在《小取》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以说出故”。墨家所谓的“说”是“说知”。《经上》云:“知:闻,说,亲。”《经说上》云:“知:传授之,闻也;方不 ,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家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种。说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与之一脉相承。本文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中的创设情境、指导方法、促进合作、倡导反思几个环节运用陶行知"行知"理论取得的实效,结合相关的活动课例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媛媛 《考试周刊》2009,(44):72-73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精华,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以“亲知”、“闻知”、“说知”为灵魂的知识观的奠定独具特色。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高专院校关心的重点。本文通过作者对墨家教育思想中的知识观的思考,阐述了其对现代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诸环节的借鉴和启示,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墨家知识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开口议论去弄清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世纪富有个性和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罗素对亲知作了开创性研究,凯农立足于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识度,对亲知论作了出色的发挥,阐发了一种波兰尼式的亲知论。波兰尼式的亲知论对亲知的直接性(1) 亲知对象(2) 亲知主体(3)以及亲知和命题性知识的动态关系(4)的阐述,超越了罗素的亲知论。作者赞赏凯农的工作,但认为他在论理上亦有不够通透之处,对有关概念关系的分析不够充分。从理论上说,要证成亲知是默会认知的一种重要形态这一主张,须对感知性亲知和概念性亲知、原初性亲知和扩展性亲知作一番概念分梳。  相似文献   

12.
"我的理论是,行知行"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写《行知行》短文正式宣布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之前,有人对陶说:"你的理论,我明白了,是‘知行知'";陶回应说:"恰恰相反,我的理论是,‘行知行'"。据他自己的回顾;1911年他在原名"文浚"之外另立别称"知行";1927年有顽皮学生为他改"知行"为"行知",德国友人也赞同,  相似文献   

13.
<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获取经验要靠其自身活动来实现,这是谁也无法替代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识是行之成"。小语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为此,笔者作了如下思考:一、变"静态"为"动态",让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4.
知是孙子兵法思想的第一个核心理念,孙子对知的认识有亲知、闻知、尽知、先知、知常和知变的内容与层次。孙子这整体性、系统思维的知的理念对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具有引导性的作用,中国企业出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理念缺失、战略眼光短浅和鬼神迷信等大问题,都是因为知出了问题而“发病”,“先知而后战”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是永远的法则。  相似文献   

15.
“我的理论是,行知行”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写《行知行》短文正式宣布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之前.有人对陶说:“你的理论,我明白了,是‘知行知”’;陶回应说:“恰恰相反,我的理论是,‘行知行”’。据他自己的回顾;1911年他在原名“文浚”之外另立别称“知行”:  相似文献   

16.
陈桂平 《成才之路》2009,(33):62-62
人们曾把读书求知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三种境界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密切的课,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也应该使学生渐次走这三步: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低年级数学非笔头作业内容、完成情况和存 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利用陶行知的知识观“亲知、闻 知、说知”指导并提升我校低年级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有效提 升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寥寥数语就概括出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要建立在知上,知因行而实现,行成就知。在知行一体的情况下,自"明"就自然如群星拱月般出现。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将行与知各自囚禁在两个空间里,知行的不统一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三重观认为完整的知识由“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共同构成,与“内容之知”共生的“价值之知”(包含“品格之知”)和“能力之知”对应学科核心素养,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能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一致。现有中学化学课程的主题或模块结构契合知识三重观的分类标准,而且课程内容总是“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同体共生的。指向“素养为本”的课程实施,应该基于知识三重观视域,从“内容之知”“能力之知”“价值之知”三个方面发掘和组织课程内容,为知识素养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学习中,学生既要获取学问知识,更需要获取实践知识.学问知识可以由教师通过言传的方式教给学生,而实践知识因为其复杂性、侍境性,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习.读和写的能力是中考试卷中主要考察的,这两种能力的生成需要借助学问知识,更多的还是需要借助实践性知识.在学生获取读写的实践知识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起指导作用,应该设定任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正确指导学生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