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作武 《教育文汇》2014,(13):24-25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这段话告诉我们,惩罚不当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珑君 《江苏教育》2022,(95):53-56
小学生行为管理,是小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实”的基础,也是“质”的重要指标。代币制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是一种正强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代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代币制,正向激励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家校协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前聋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确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和“信号”。其严重性虽还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但必须及时加以纠正。聋生在校期间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有时会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应同样给予关注.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教育孩子。使其思想道德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相似文献   

5.
顾伟清 《江苏教育》2007,(19):37-38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理得出:如果动物的行为得到相应的奖赏。那么就会趋向该种行为;如果动物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就会逃避该种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奖赏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通过惩罚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使用奖赏强化,常被教育界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班主任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与管理过程中,也极易产生标签效应,给一些学生主观地贴上不良"标签"。这时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早已被先入为主的臆断想法霸占了应有的理性分析,出现的结果往往考虑不周全,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甚至会深深伤害到学生。我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  相似文献   

7.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侧重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而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仍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杨聪 《中国教师》2005,(10):40-42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上课故意不认真或随便插嘴、骂人打架,甚至敌视攻击教师等等,只要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大多数这样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以下的的动机。寻求关注被大家关注,尤其是被教师关注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多数学生通过积极的行为,朝着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向努力,诸如认真学习、提高成绩、遵守纪律、上课踊跃回答问题等来实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这在“优秀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比较突出,而学校和教师又都很重视这些,因此,他们…  相似文献   

9.
话题描述中“乐乐有时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然而,这些行为真的不良吗?跑动、在地上爬、喊叫等行为本身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和情绪表达是有所助益的,或许只是在成人视角下和安静的情境中才显示出“不良”。因此,不良并非行为本身具有的属性,而是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所处的情境。在成人控制的世界里,儿童的很多行为会被贴上“不良”的标签并且遭到压制,然而正是这种不被允许会让幼儿对此感到新鲜,甚至想要打破禁忌。  相似文献   

10.
朱兆斌 《教育艺术》2005,(11):40-42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心理实验证明:某次智商测试结果,可能使老师放弃了通过平时观察得到的判断,并影响到老师对孩子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对智商测试“成绩好”(事实上不一定好)的孩子期望高关注多态度好,对智商测试“成绩差”(事实未必如此)的孩子期望低关注少态度差,乃至放弃努力。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被学生感知后又进而影响学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缪兴秀 《班主任》2012,(9):20-22
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常常采取说服、批评甚至强制等方法纠正其问题。但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对学生问题的过分关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问题认同”,最终导致学生自我放弃。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  相似文献   

12.
吴金昌 《班主任》2013,(7):52-53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凭着感情的好恶,简单地给学生贴上“优等生”“后进生”“自暴自弃学生”等标签。一个个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在我们的眼里成了品质不同的水果,我们往往把光鲜靓丽的好水果摆在最上层供人“观赏、品尝”,次一些的摆在下面,至于烂水果,则厌恶地扔到一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尚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们不假思索地模仿着老师的行为,给自己,也给同学贴起了标签。于是,班级出现了分化现象,贴着不同标签的孩子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沟壑。那些在学习和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被孤立,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者来说,“后进生”教育是永恒的命题。应试教育使人们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行为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后进生”。新课改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是否关注“后进生”、是否设法转化“后进生”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一把尺子。我反复读了刘良慧、张先华两位先生合著的《教育观念的革命》,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标签”的负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D·L·罗森汉教授作过一次离奇的实验:他与另外三个心理学家、一个儿科专家、一个精神病专家、一个画家和一个家庭主妇共8人,装出…  相似文献   

14.
郑力 《河南教育》2004,(2):44-44
在学校中,经常有学生个别向老师反映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往往是在暗地里、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偷偷”反映,所以有人把这种行为称做“打小报告”。在学生中,谁如果落下“爱打小报告”的名声,在班集体中怕是要遭受孤立了。那么,老师应当如何对待“打小报告”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5.
“贴标签”简单理解就是“扣帽子”。它与普通的评价不同,是指片面地、重复地以某种特质来形容一个人,或把人归于某个类别。“标签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框定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16.
给 某人贴上某种“标签” ,易使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在心理学上 ,称为“贴标签”效应。首先 ,标签的暗示作用可以影响人的“个体意识”的自我认同。如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以致学生的行为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 ,经常打折扣 ,逐渐地 ,老师由期望变成失望 ,就认为他们“不争气” ,是“扶不起的阿斗” ,是“笨脑瓜” ,并经常当众训斥他们为“大笨蛋”“不是读书的料”等。这就无形中给他们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加上经常性地被斥责、被贬低 ,学生就会产生“我确实不行”的感受。从而对自己缺乏信心 ,无心去寻求获得成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正"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这段话告诉我们,惩罚不当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某小学一半孩子戴着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校方称给学习、思想品德稍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标签效应(Label Effec)t",即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相一致。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的步伐,赏识教育被多数教师所推崇。但我认为赏识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强化学生的行为;为学生创造教育环境,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渴望获得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就像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学生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优点的方  相似文献   

20.
尽管心理学家提倡应以奖赏幼儿的良好行为为主,而惩罚仍不失为处理棘手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某种情况下,进行惩罚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惩罚能使幼儿牢记不良行为的后果,对其日后的行为有惩戒作用。由于惩罚可能会出现不良的情感反应,如产生恐惧感、冷漠感或孤独感,所以,用得不当反而会助长不良行为的发展。下面就有效地运用惩罚以纠正不良行为提几条建议。1.惩罚要及时。例如,幼儿弄脏了新衣服就马上给以穿旧衣服的惩罚,这比“等你爸爸回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