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读例解     
西宁市的西川有个地名叫大堡(bǔ)子,来宁的外地人多念成大堡(bǎo)子。“堡”字通常有两个读音:一是念bǎo,如“堡垒”、“城堡”;一是念bǔ,常见于地名。又如民和享堂口的大通河的“大”,不读dà,要念成dài。“大夫(医生)”、“大黄”(中药)的“大”,亦读此音。这种用字现象,古人叫异读,或者叫破读。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经常碰到异读的问题。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该念成  相似文献   

2.
暑假本应是学生们放松、休息、愉悦的时间,可是许多人已把“暑假”念跑了调——有人把它念成了“书架”,有人把它读成了“书夹”,有人把它当成了“书假”……孩子们盼望的“快乐轻松的假期”“色彩斑斓的假期”变成了泡影和无奈。把“暑假”读成“书架”、“书夹”“、书假”的  相似文献   

3.
’99昆明世博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直播或转播了这一活动盛况。电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在介绍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时,将“令狐”念成“Ling h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令”是多音字,有三个读音:一读“lìng”,释义较多,如命令  相似文献   

4.
受方言的影响,我们班许多学生分不开“i”和“ei”,常常把“雷锋”念成“LíFeng”,而“梨”则念成“léi”。后来,转进了一个叫李磊的学生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李磊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念起来:“LǐLěi”“LěiLǐ”“Lěi...  相似文献   

5.
钱国丹 《家庭教育》2009,(12):41-41
母亲的嫁妆只有木器。每件木器的底部,都写着“郑适钱奁”。我刚识字的时候,常对着这四个字发呆。有一回我把它们念成“郑适钱区”,母亲听见了,才告诉我说“奁”字念lián,并解释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姓郑的女子嫁到钱家去的妆奁。可我还是半懂不懂。  相似文献   

6.
小马虎的名字叫真真,因为他做作业时常常颠三倒四,比如把“白雪”写成“雪白”,把“漆黑”写成“黑漆”之类。所以大家都叫他“小马虎”。有一次,小马虎在念课文时把“一只蛋鸡在下蛋”念成“一只鸡  相似文献   

7.
目前,用字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日趋严重,不仅大街小巷的牌匾、标语中常见用字混乱,就连一些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错字错句也屡见不鲜。像“假冒伪劣商品”、“亲眼目睹”、“悬殊差得很大”、“凯旋归来”之类同义语的重复使用,像“有了明显的提高”、“必须充分认识”、“一定要高度重视”之类空洞的述评,像“××洗衣粉特约播映”、“向高山跋涉”、“带着惶恐的神色”之类错误用语,甚至把“造诣”念成“造旨”、把“棘手”念成“辣手”、把“枢纽”念成“区纽”,把“南宫适(gua)”念成“南宫适(shi)”之类错误读音,实在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8.
女儿参加百米长卷书画展,要写“红旗幼儿园”这几个字。我在一张白纸上写了这五个字,然后对女儿说:“你看着这几个字一个个地练,等会儿写给妈妈看。”我忙完了事回到女儿身边,满以为平时聪明伶俐的女儿肯定早已会写了,没想到女儿竟一个字也没写。我只好让她再照样写,不一会儿,女儿的“作品”完成了,我一看,没一个字写对的。我耐心地教女儿如何写这几个字,可她总是不按我教的笔顺书写,而且老把“纟”写错,不是起笔错了,就是多了一笔,看来这个横不像横竖不像竖的“纟”,对女儿来说很有点“纠缠不清”。后来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法,我把笔划用带节奏的词来表达,把“纟”念成“起钩起钩,嚓”,把“幺”  相似文献   

9.
我们湖南有不少地方念不准“湖南”两字的读音,往往把“湖”念成“符”,“南”念成“兰”。这是由于对 f、h 和 n、l 两组声母字分辨不清造成的。分辨这两组声母字,如果光靠死记,要花很多时间,费很大气力;靠一般偏旁类推,则因一符多谐的影响,往往不准确,且有不少例外。本文试图依据《现代汉字形声字字汇》  相似文献   

10.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的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溶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  相似文献   

11.
邓拓的杂文《不要秘诀的秘诀》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教师在导读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自能通解”。下面以吕老师的教学片断为例,探讨本文所论述的“秘决”。一、从文题用语入手,弄懂它的含义,品赏它的幽默情趣。吕老师板书题目后,没有直接解释题意,而是用不同的读法断开音节念。先念成“不要/秘决的/秘诀”,同学们听了好像似是而非;继而念成“不要/秘诀的秘  相似文献   

12.
杜丽荣 《现代语文》2001,(10):32-32
讲到中国近现代化史时人们常常会用到“西学东渐”这个词.其中最后一个字“渐”一般人总是习惯性地念成‘'jian”,笔曾询问过许多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念成“jidn”,其实这里它应该念作阴平的“jifin”,而不应该念作去声的“jian”。  相似文献   

13.
语文生活潮涨潮落,想不到“乐山乐水”这样的古语词,也赢得了青年人的关注。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位素质评委点评时引了一句“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e。  相似文献   

14.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融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上卷。用汉语拼音字母来表示就是huar。  相似文献   

15.
“拆”和“折”这两个字实在太像啦!大家经常分不清它们兄弟俩吧?我也一样。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经历:有一次看到一处拆房子,墙上用大红漆写着斗大的一个“拆”字,那时候就很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妈妈说它念chāi,表示这里的房子都要拆掉啦。那一次我对这一个字就有了些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在美术手工课上我又认识了“折”字。那时我很自豪地大声将它念成“拆chāi纸”,惹得大家一阵大笑。现在想起来自己也常常忍俊不禁……后来老师告诉我,要记住这两个字有句口诀叫“一‘点’都不行”。“拆”字少一点不行,就像拆房子时,要将支撑房子的…  相似文献   

16.
徐纯 《中文自修》2006,(3):12-12
真羡慕这个文学社的学子,沫浴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之时,又邂逅于一次次绿的恩赐。运思走笔可以沿着一棵棵吊兰或常青藤向上攀援,可随手拍取自然的性灵,在纸上开放朵朵落英。走进“落英”文学社你也能像一个小作者一样,当一名擅长于工笔画的丹青手,将室内这幺多花草栩栩如生的画下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隹”和“佳”形近,由于不了解“隹”字的意义,有人把“佳节”写成“隹节”;也有人把字典里的“隹部”念成“jiā部”。“隹”音zhuī,象形字,是个短尾巴鸟的形象(图一)。它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音,有时表意。“隹”作声符的字,如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用来标志一个人的性格呢?原来,牌九(旧时的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摊牌九当中被称为“毙十”。“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来形容那些什么事都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在公交车上。当时红灯亮了公交车停了下来。这时候,我忽然看到路边一个商店的招牌上面写着“特价书吧”。由于没有认真看,我脱口就念成了“特价书肥”,我还不解地转过头去问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