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杨欣 《今传媒》2013,(10):133-134
隐性采访往往被视为揭露黑幕或舆论监督的报道出奇制胜的利器,而隐性采访的赋魅与祛魅是相伴而生,这让隐性采访只能戴着镣铐"飞舞"。在梳理隐性采访的正负功能后,就如何规避雷区,充分展现隐形采访的魅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敏 《中国地市报人》2011,(11):104-105
隐性采访由来已久。早在1890年,美国女记者内利·布莱(真名为伊丽莎白·科克伦)假扮精神病人住进布莱克韦尔岛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受虐待情况,并写了3篇长篇报道,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在《纽约世界报》上发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世界新闻史上较早的有影响的隐性采访,被奉为隐性采访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是电视新闻采访中被普遍采用的形式。隐性采访所获得的新闻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与社会的"原生态",极具传播可信度。在电视隐性采访中,叙事过程主要有叙事取向与结构模式,报道原则规定了电视记者进行电视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采访纪律。  相似文献   

4.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6.
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在各大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迎来了新媒体时代,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技术已经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完善与创新,不但满足新闻行业发展要求及经济发展要求,还满足社会群众对新闻采访技术的高要求。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技术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及新媒体时代特点,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技巧及创新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需要的人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自出现在新闻界以来,一直因其道德和法律上的两面性而备受争议。一方面,隐性采访的使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使很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采访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因其本身的欺骗性和法无授权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本文认为,隐性采访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善意的谎言:其一,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隐性采访符合伦理上的权变理论——道德权变,即为了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对社会普遍认可的某些道德原则采取暂时的规避。其二,隐性采访虽处在法无授权性规范和法无禁止性规范之间,但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仍然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隐性知识概念与特征的研究,结合知识管理新视角,探讨图情领域馆员隐性知识的孕育、分享过程及挖掘价值,借鉴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揭示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间的流动转化规律及所处的知识产品阶段,并提出可行的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的新闻与传播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传播业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培养学生新闻采写技能的重要课程,必须转变思想,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未来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