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老爸见我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给我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另一本是罗伯·赖特的《性·演化·达尔文》,我都非常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多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对基因的剖析中,有一个概念叫"群体选择"。"群体选择"的主旨是个体肯为群体作出自我牺牲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体中含有利他基因。达尔文在研究人类道德的来源时得出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国人最为熟悉的词汇。但是,实际上,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最为欠缺的。记得年轻时候,我们经常辩论创新、创造、创造力这些词汇之间的异同,我还写了一本名为《创造:开发潜能的源泉》的小书。后来我研究人才学,对创新多有接触,但是直到今日,也没有把"创新"二字真正搞明白。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究竟什么叫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就是在  相似文献   

3.
《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被激发出来的过程。了解了科学家探索这个世界的艰辛过程,感叹原来生命是一个如此伟大的奇迹。这本书包含着伟大的情怀,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4.
《乔布斯的发明世界》不需要专业的专利知识,只要你爱好创新,梦想成功,这本书都可以帮你开拓视野。但是,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定位于苹果产品的"果粉儿"才会关注,那就是将这本书狭隘化了。其实,对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这本书也许会有更为深远的借鉴意义。阅读《乔布斯的发明世界》,纵观乔布斯的创业史,乔布斯究竟是如何将苹果公司从一个诞生在仓库里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生态环境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噪音污染,困扰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倾听天籁之音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奢侈。《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中,饱含着"宁静致远"的寓意,读来令人受益良多。《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按理说,这类书是"冷门",可是本书自2014年4月出版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各类好书评选中榜上有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属马的人,做起事情来很有一点“马不停蹄”的脾气。拿到“金苹果”文库第三辑10本书之后,用了两个通宵,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第三夜精神还是亢奋,毫无睡意,浮想联翩,就信手写了一些读后感。戈革先生是最年长的作者,他一个人就为文库写了两本书《学人逸话》与《玻尔和原子》。我首先拜读的便是这两本堪称杰作的小册子。书中有许多很珍贵的照片和插图(玻尔家的族徽竟是一个“太极图”。),近代物理的各位大宗师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前辈风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周期表第72号元素铪的发现故事扣人心弦。精细结构常数1/137是一个没有量纲的纯数,物理学家沃耳夫冈·泡利被人誉为上帝的鞭子,据说他死后进了天堂之后问上帝为什么上述常数要等于1/137,上帝给他几张小纸片,说“这就是答案。”泡利看过之后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本讲述遗忘美德的优秀作品。有人说,从细节到细节进行无穷无尽的经验归纳,这本书就像素描一样,一笔一笔地在相近的地方重复描摹。当然也有人认为,它相当的啰嗦,反反复复地循环着"遗忘"和"记忆"两个词,不断强调人类默认的状态是遗忘而不是记忆。总而言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可以划分为"速食品",能够利用快速阅读技巧化繁为简,选择性吸收、消化。这也恰好印证了题目:大数据的取舍之道,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我国先后翻译出版了《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这两本书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久,经济科学出版社又将把美国当前最畅销的图书之一——《硅谷热》的中译本奉献给我国读者,如果说,《第三次浪潮》是一条线——它从纵的角度纪录了美国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历程;《大趋势》是一个面——它从横的方面,展示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的书柜里,摆放着这几年来精心收藏的一套丛书,每本书的标题都非常吸引人,《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力》《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每本书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的、行业的深深印记。这是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从2005年开始,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的基础上编纂出版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读编对对碰     
正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好。我是三年级的万莲仪,上次在朋友家发现了《发明与创新》杂志,我一下子就把一本书看完了。我也想买这本杂志,可是不知道去哪里买,你能告诉我吗?这本杂志里有很多新奇的事情让我大开眼界,不过我年纪太小了,有些知识还不懂。可是,我看到"发明  相似文献   

11.
<正>果壳中的宇宙,它的隐喻是多重的。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我们的复仇王子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而化用这句"戏言",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将《果壳中的宇宙》推向世人面前。这本书是霍金在继宇宙学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后的又一力作。其主题依旧是宇宙学,涉及广义相对论、量子论、黑洞、暴胀、时间旅行、弦论、超引力等诸多前沿概念。但相较于在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人们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的今天,能读到一本好的科普书籍,自然是一种幸事。一瞧见这本书的名字,就给我一个惊喜。《最新科学报告》,多么诱人的字服。我庆幸,能较早地读到这本好书。好兴奋,她给了我很多新的知识。本书可贵之处是及时扫描和跟踪现代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和进展情况。她对世纪之交世界重大新闻、科技新闻及诺贝尔科学奖的最新成果,逐一进行了科普性的解读。文章对这些引人注目的科学技术前沿攻关情况予以通俗地介绍,无疑令人感到新  相似文献   

13.
勐励 《青海科技》2015,(2):58-59
<正>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两个多月前刚刚出版了他的新作——《The Innovators》。这本书虽然刚刚面世,但已经风靡了全球,尤其备受极客群体追捧。这是一本记录计算机科学创新简史的巨著,图灵、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李彦宏等人的故事,艾萨克森向我们娓娓道来。其中,李彦宏成为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中国面孔,与盖茨、扎克伯格等改变世界的科技极客一起,名列《The Innovators》。  相似文献   

14.
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五四大街的书摊上偶然买到一本书:《陈寅恪的最后20年》。晚上,本想随手翻翻看,没有料到,这一看就没能停下来,到次日凌晨,竟把30万字的一本书读完了,不仅毫无倦意,而且感到心情无比沉重。这本书是历史学家、文学史家陈寅恪后半生的传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勾勒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问家同时也是一个清高、自傲、自负、倔强而又孤寂的老人的形象。为一个著名学者作传,而且仅是  相似文献   

15.
最美是崀山     
正"一封家书落下相思泪,谁用绿色画下你的美,梦里我把月亮摘下送你做宝贝,那辽阔的豪情打开我心扉。"每逢听到这首《歌在飞》,我便想起我的故乡——崀山。崀山坐落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相传舜帝南巡时发现了这座山林,脱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因此得名。崀山虽没有北国大都市那般繁华富丽,也没有江南水乡那样温婉多情,但它有自己独特的风姿与韵味。从八角寨顶俯瞰崀山,群峰耸立在飘渺的云雾中,似骏马奔驰,鲸鱼闹海,波澜壮阔,蔚为大观。巍峨的骆驼峰如一匹雄壮的骆驼沉睡在这醉人的青山绿水间。它的两座小山峰恰似骆驼的两个驼峰,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6.
环境工程是我喜爱的专业。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非常有名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1962年在美国问世,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你若有心去翻阅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徜徉在宽广无边的文学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终身教育引论》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将国际教育思潮融入其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终身教育,并加强了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歌德.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于这句格言,我深有体会。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捧一杯清茶,翻一本好书,一个人静静地读着,静静地思考着,于是就自然有了许多想法,这些真情流露的想法则汇聚成了我的读书报告。  相似文献   

18.
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存在有何意义?我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别误会,老师不是要跟同学们探讨哲学,一切的问题都要从英国作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说起。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任何生命体,都是基因建造和操纵的一台机器"。看完这两句话,你一定吓坏了。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第3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2003年4月14日,我路过上海,在火车站边上的邮局报刊柜前,一本《发明与创新》映入眼帘。不知道是潜意识的作用呢,还是缘份使然,当时我眼前一亮,心头产生了一种亲切感。细看封面标题,内有《统一论:挑战传统科学规范》一文,就想这也许与我的《一切种度综合论》有着某种互摄关系,赶紧买了一本。  相似文献   

20.
醋酸钾雕塑     
《科技新时代》2007,(11):100-100
在《猫的摇篮》这本非常有趣的书中,作者库尔特·冯内吉特描述了一种晶体——冰封9号,它能把接触到的水全部变成冰封9号。这位发明家在书中说,他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厨房里玩这种神奇的物质,把一罐罐的水变成了冰块。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立即想到了他说的这种物质是什么,因为我自己也做过同样的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