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到底起于何时终于何处? 这是新闻学术界一直回避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既然我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传播无论是体制还是规模、外在环境,都与此前迥然有别,"人民的新闻事业从此跨入一个新时代."①那么,以1949年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时间下限,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清代大儒章学诚有句名言:"六经皆史也。"可见任何一个理论,都离不开历史研究。近年来,媒介批评成为新闻学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不过,对于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很少有人涉猎。胡正强教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检讨现代媒介批评历史的过程中,建构了现代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做到了史论结合。就学术思路来看,作者从相对宏观的媒介批评史研究进入具体精深的个案剖析,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9):32-35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是对历史事物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1895-1898年)、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1917-1927年)几个时段。胡丹博士的专著《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对中国媒介批评的起源做了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程 《新闻记者》2005,1(4):28-31
媒介批评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11月,教育部《高校“十五”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列入“十五’重点研究课题”。而后,浙江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分别将“媒介批评”列入重点研究范围,前者还将“媒介批评学研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提出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动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形成。那么,媒介批评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空间?在媒介批评方兴未艾之际,这是一个不能不加以明确阐释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一说到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张羽 《今传媒》2006,(3):2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批评实践日趋活跃,媒介批评研究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在研究视野上均有突破,但也存在一些让人思考的问题。一、媒介批评理论“滞后”于媒介批评实践作为一门学问,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媒介批评是从1995年进入中国传播学者视野的。依据是该年吴迪先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5期上发表《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一文,首次公开地、系统地研究媒介批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式的媒介批评活动仅从这个时期才开始。事实上,媒介批评活动是伴随着媒介的产生而产生的,因为“一种意识产品及载体的产生,接着就会出现对他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不仅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媒介批评实践的先锋人物。针对民国初年我国报业发展的不足以及报界的各种现实问题,于右任发表了许多批评言说,从中可发现,于右任的媒介批评思想,不仅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性,也有“不作过激之谈,亦不作过偏之论”的理性;从感性到理性的批评思想转变,不仅反映了于右任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转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现代媒介批评初兴时期话语实践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唐金凤 《今传媒》2011,19(3):14-17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媒介在现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联结各个阶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现代媒介庞大的产业下,就产生了媒介批评,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媒介批评究竟是什么?它是何时产生的?媒介批评的对象有哪些呢?对传媒业的发展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本刊采访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  相似文献   

9.
宋双峰 《今传媒》2006,(5):27-29
媒介批评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可研究的空白点还很多,特别是对国外媒介批评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一种开放的、世界的眼光,探寻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对丰富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大有裨益。目前,国内对美国媒介批评领域研究的较多。而对于英国的媒介批评思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文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网上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即使是在英国本土,对自身媒介批评理论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做得不多。英国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最早的西方国家之一。各类媒体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欧洲首屈一指。英国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0.
蒋锐 《东南传播》2016,(4):33-35
从媒介批评的主体入手,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并将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为政府主导、新闻界觉醒、公众本位三个阶段,旨在厘清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期,给予相关理论研究以启发。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及印刷媒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正日益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眼球经济、媒介至上的语境下,学术界关于中国媒介的研究也呈逐渐升温的趋势,各类运用新方法、新理论、新材料把脉媒介运作的著作不断涌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时下学术界对于媒介批评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领域,但由于理论原创能力的欠缺、媒介批评意识的不自觉以及对于不同时期媒介宏观把握的天然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批评研究的著作尚未能真正深入当下中国媒介生态的现场,其批评的有效性、阐释的力度尚存在不少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媒介批评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批评主体和批评客体的特殊性,使列宁的报刊功能观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表述报纸与组织关系时的权威话语,直接规制了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媒介批评的思维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王君超 《今传媒》2005,(10):24-28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  相似文献   

14.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5.
曹鹏 《新闻实践》2004,(3):27-28
媒介调查公司的出现以及发展、繁荣,是与媒介市场本身同步的,如果没有媒介经济的发展,没有媒介市场的竞争,也就不会有媒介调查公司的生存基础。 进入2004年,中国的媒介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进入一个逐步对外开放,同时也对内开放的时期。因为它在发展,就会出现很多变数,这个变数主要来自于竞争。竞争是需要武器的,而媒介调查公司的产品,也就是数据,与其说作为各家媒介来提高自己的营销效率、营销效益的武器,不如说是一个竞争利器,就是借助调查公司得来的数据来说服广告客户,说服广告主。 中国的媒介调查业因为是刚刚起步,所以就存在一些按照中国国情可以理解的现象,其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媒介调查的客  相似文献   

16.
12月12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2008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来自美国、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正媒介批评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对各种媒介理念、媒介生产内容、媒介现象等进行的评价,旨在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具有督导匡正、艺术审美、文化建构三重功能。在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中坚持中国广播电视媒介批评原则,正确发挥媒介批评作用,这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广播电视文化的品质与格调,保持广播电视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坚持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批评特色1.坚持中国广播电视是党、政府、人民喉舌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漫画形态的媒介批评文本一直大量地存在着。对媒介社会功能进行形象化的定义、对传播中恶俗趣味的无情嘲讽、对钳制新闻自由恶行的大力抨击,是漫画中媒介批评表达的中心主题。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文本在话语形态上给人以直观、一目了然的感觉,读者容易接受其传播的观念意义,但又具有碎片化的特征,难以进行系统性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9.
评价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介既是人们表达社会评价的基本载体,同时也必然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作为一种意见生产和表达的方式,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评说对象的媒介批评是社会评价和政治、文化冲突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必然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媒介批评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成为规制传播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新  相似文献   

20.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