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作时间相距300余年,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思维反常的精神疾病,都带有人类普遍性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但由于不同历史文化传统造就的不同民族心理形态,两个形象又表现出夸张和内敛的不同个性气质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培育出堂吉诃德和狂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在风车中看见巨人”,堂吉诃德的夸大妄想与信仰的彻底性,是植根于宗教传统和骑士精神的西班牙民族气质的极端表现。“在巨人中看见风车”,狂人对五千年历史的冷峻否定,体现的则是怀疑的彻底性原则。鲁迅精神结构中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的养分。他深刻剖析中国文化传统,认为在中国的土壤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而创造了人格极度萎缩的内倾型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狂妄信仰与狂人怀疑否定的情感窒息,是两种文化赖以旋动的中轴的两极,由此而衍生出的思想与意志的分裂,体现了人类生活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是文学宝库中的历史巨著。书中所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在性格上不仅有许多相似点,而且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两位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来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不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堂吉诃德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经历了三次变化:在漫游之前,隐居在书斋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知识分子”;在漫游过程中,在现实世界中行走的堂吉诃德是一位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介入型知识分子”;在被打败后,堂吉诃德认清事实,放弃骑士梦想,成为一名回归隐居生活的“妥协型知识分子”。堂吉诃德“知识分子”气质的变化表明,其漫游是专业理念和社会现实间的错位导致的失败经历,同时也是对其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自讽。  相似文献   

5.
凡是伟大的天才,都有疯狂的特征。——亚里士多德 倚坐于竹藤椅上,手捧一杯香茗,轻抿一小口,翻开一本厚重的书,几个红色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6.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通过对这两人物形象做比较,揭示出人文主义在他们身上的背离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亨德森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塑造的人物形象,他被称为是“具有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在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形象系列中,他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以自愿流浪者的身份、骑士式使命和“优秀品质的荒谬探索者”这些特点使我们联系到了另一部西方文学经典——《堂吉诃德》中给我们塑造的经典人物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8.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个性与阮籍相似,都狂傲不羁,他出生在18世纪,正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的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面临着重重困境,但作者依然相信这样的理想社会一定会到来,在贾宝玉的这个形象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宝玉成为作者的精神幻影。  相似文献   

10.
魏娟 《考试周刊》2008,(9):228-229
在历史语境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地寻找定位.当下中国,重新把握话语权,避免失语与疯狂两种困境,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堂吉诃德》作为一部经典的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堂吉诃德成为那个时代的怪人与笑柄,尤其在桑丘的对比下,更显出他的与众不同。虽然行为可笑,但他勇往直前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相似文献   

12.
阿Q与堂吉诃德历来被中西方文学界视为"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两人的爱情世界迥异,阿Q对吴妈的爱是一种性本能的萌发和冲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基础的爱;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是一种高贵但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的爱.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男女进行的高尚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3.
“屈原心态”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原型之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屈原心态”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与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文学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开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虔诚的牺牲──奉献意识;(2)负罪的忏悔──忍让心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14.
诠释了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指出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同集于堂吉诃德身上 ,每一种审美效果的产生都须靠对方存在作为条件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并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它把大批知识分子裹挟进市场运作之中,也把一些社会人生难题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知识分子小说才有了更为鲜活的现实性和深厚的理性力量。张者的《桃李》、格非的《欲望的旗帜》等小说都是表现知识分子与市场关系的力作,为解答诸如“怎样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力量、保持知识者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立场”等时代难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以高贵多思和执着勇敢而闪烁着哲学的光辉,对二者精辟的解读历来层出不穷。针对屠格涅夫"二元分裂"论,从精神方面的内在关联评析二者典型性格的同质复合因素及意义。这些同质复合因素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人性本质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和江泽民结合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对知识分子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 ,形成了它们各自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比较二者的这一思想 ,体会其中的规律性 ,有利于认识和把握进而完善当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堂吉诃德》出版以来一直吸引读者的现象入手,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探究这部作品为什么始终投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的问题。首先,作品的情节内容所呈现出的和骑士小说相似之处,投合了文艺复兴时期读者渴望体验中世纪骑士经历的心理;作品明显的讽刺目的又和那个时代的喜剧精神合拍;建立在必然性和可然性基础上的真实符合读者的理智;而情节结构相对的合理紧凑完整统一,又迎合了那个时代读者对新结构新主题的追求。第二,在作品情节发展进程中穿插大量无拘无束、颇有见地的议论,特别是“书中论书”,不仅具有幽默调侃、娱乐读者的作用,而且满足了理性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将其引向更深广的社会及文艺问题的思考。第三,作品最吸引读者的是堂吉诃德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高尚道德和滑稽特质,符合读者的道德评判和滑稽愉悦要求,加之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对照映衬手法,更使两个主要形象显出各自的魅力,给读者以双重的滑稽愉悦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元宇宙”是在现实宇宙之外制造一个虚拟宇宙,那么文学艺术就是“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版本。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可以看作是主角进入“元宇宙”的故事:堂吉诃德在虚拟的骑士世界中努力向人生理想迈进。首先,堂吉诃德确定了骑士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其次,他将文学世界当作了现实世界而浸入其中;最后,他通过模仿虚拟的文学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走向自己的理想。在虚拟的“元宇宙”中,堂吉诃德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于当下的“元宇宙”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一部四百多年前的老小说让人至今情有独钟?关键恐怕还是作者的那种"现代意识"。他让主人公完全背离正常,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羊群当军队,这种明显的故意"离谱"和"跑偏",其实是暗藏"杀机"。由此我们进一步感到文学的玄妙,它深不见底,无所不包,而又始终勾着你,迷着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