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心 《初中生》2015,(5):42-44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相似文献   

2.
星星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成功是你心里面的成功,懂得分享、懂得倾听、懂得妥协、懂得坚持。这些学会了,很多事情自然学会了。"如果我很懂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会很悲摧,因为我三天两头会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懂技术,不代表我们对技术不尊重。而正因为我不懂,我才会好奇、景仰地看着他们说"就应该这么做"。事实上也是这样,阿里的云计算能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懂。这不是笑话。6年前,我们认为数据是未来的方向,认为云计算是未来的方向,但到底  相似文献   

5.
读懂儿童     
有专家说,儿童是读不懂的。我同意这种说法,我们确实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读懂"某一儿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读懂儿童的努力。事实上,读懂儿童也是有各种层次的。有的人可能刚好读"反"了,有的是四分之一懂,有的是二分之一懂,有的是四分之三懂,有的是十分之九懂。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完全"懂,但我们在越来越懂儿童。这样的努力,是不能用"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来否定、放弃读懂儿童的。怎么算"读懂"儿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6.
每次作业发回去之后,我总会听到学生说:"哎呀,这里怎么会错呢?""真可惜呀,我少看了一个字。"……有的家长也常在教师面前说:"我的孩子怎么不懂读题呢?让他自己读就做不来,我帮他读,不用和他解释他也会做。""我的孩子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好?问他有什么不懂不会的,他又说全都懂、全都会。唉,这孩子真是马虎。"……孩子和家长都会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与船夫相遇,该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寓言是这样讲述的: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人做寿,请了四位客人,结果来了三位,主人就说:"唉,该来的还没有来。"客人中的一位听了心想:这是说不该来的倒来了,自己可能就是那位不该来的。于是不辞而别。主人一看走了一位客人,就说:"唉,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听了心想:这句话是说该走的还不走吧,我是那位该走的吧。于是连招呼也没打,板着脸走了。主人很尴尬,剩下的这位客人比较忠厚,他对主人说:"你不能这样说话呀,看,把他俩都气走了。"主人这才知道误会了,急着辩解说:"我说的不是他俩呀。"这位忠厚的客人一听也火了:"啊,这么说你说的原来是我呀!"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相似文献   

9.
水仙 《初中生必读》2011,(Z1):68-70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对动物弹琴白费劲,因为动物不懂音乐。现在看来,这话并不全对。有报道称,给奶牛播放好听的音乐,奶牛产奶就特别多。这说明牛还是"懂"音乐的。其实,不少动物并非  相似文献   

10.
<正>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教师或卖力地捧着课本"说文解字",或让人应接不暇地展示着一道习题的多种解法,同时不断询问学生:"懂了吗?会了吗?听明白了吗?"学生也不断地点头示意"懂了""会了""明白了"。然而,一看课后的作业却发现,所谓"懂了""会了""明白了"只是真实的"谎言"——我们以为已经讲得"很明白清晰"的知识或者方法,在学生的作业中表现得还是那么的"糊里又糊涂"!于是,我们这些教师就非常不解并痛苦着:为什么"你不懂我的心"?为什么你们明明没有懂,还要骗我说"懂了"?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张鸣跃 《少年月刊》2012,(Z3):66-70
爸回家做做贼,我不喜欢。问妈,妈说咱要搬进城啦,你咋啥也不懂。好像就大人懂,我很生气。爸说我不用去学校了时,我头一拧就去了。死对头狗蛋和我好多天不说话了,却看着我傻笑。我知道为啥,头扬得高高的,从他身边走过去。他在后面喊:"毛毛,你看太阳是红的,我听说城里的太阳是黄的……"  相似文献   

13.
上新授课时,讲完课,我会习惯性地问学生:"新学的知识大家都懂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懂了。"这时,我会满意地点点头。这种现象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恐怕也屡见不鲜。有时我也想,这其中或许有"滥竽充数"者。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举起"不懂"的手,说不定会受到老师的严厉警告:"上课要注意听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那是周振甫老师写的《立方的懂》。文章是讲怎样学习古文的。作者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怎样读书,张老先生说他开始读书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方的懂"。他说读书关键是要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只是记住了一些生字和句子,那只是"点线的懂"。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上课要听讲":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脑子跟着想、精神要集中。这是我们老师对学生上课听讲的要求。于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总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不讲,学生就不懂;我少讲,学生就少懂;我多讲,学生就多懂。"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听讲和笔记,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但其实,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对"听讲"的要求,不再囿于老师的讲,更要听同学怎么讲,再思考自己讲什么;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所以,从另  相似文献   

16.
跳跳虎:你好!我想告诉你我的烦恼:上课时,老师提问,我总是不敢举手,不管我懂还是不懂。有一次,我忽然想举手,可看看同桌、看看同学都没有举手,我心里暗暗害怕,手怎么也举不起来。一下课我就后悔了,一遍遍地下决心……我以为这回一定能行了,可一到上课,那种害怕感又来了。跳跳虎,你说我该怎么办?请你帮帮我吧!清兰  相似文献   

17.
原来我没懂     
<正>风自以为云的漂泊是追求自由,却不懂它的孤独;天自以为雨的飞洒是翩然起舞,却不懂它的落寞;我自以为你的爱是呵护备至,却不懂你的苦心。——题记母爱,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可直到今天我才发现,我自以为是的"懂得"竟如此渺小、如此狭隘……屋外,雨从天上倾泻而下。"嘭",门被重重关上,巨大的摔门声震得玻璃微微颤抖。我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无力地倚靠  相似文献   

18.
<正>跳跳虎:你好!我想告诉你我的烦恼:上课时,老师提问,我总是不敢举手,不管我懂还是不懂。有一次,我忽然想举手,可看看同桌、看看同学都没有举手,我心里暗暗害怕,手怎么也举不起来。一下课我就后悔了,一遍遍地下决心……我以为这回一定能行了,可一到上课,那种害怕感又来了。跳跳虎,你说我该怎么办?请你帮帮我吧!清兰  相似文献   

19.
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非常害怕死亡。因为我怕失去爱我的亲人,害怕失去光明,害怕孤独,所以我哭着去求我的妈妈,告诉她"我不想死"。妈妈笑着说我:"这么小的孩子,你还不懂,等你长大了就懂了。"现在,我已经是一个6岁小姑娘的妈妈了。有一天,我的女儿也问起我当年问过的问题。那段时间,孩子的姥姥得病了,我  相似文献   

20.
<正>有效教学是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高效、有所收获的教学,是一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它同样也是我追求的目标。一、有效教学之"好学"一次,上数学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可有的学生竟然还忙着写作文《假如我是一名老师》,于是我便心生一计:"咱们别假如‘我是一名老师’了,从这节课开始咱就做个真正的老师,那么你想怎么上课呢?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说来让人惊讶,五分钟不到学生们就都交上来了。看着手中这一沓作业纸,我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