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岁,有些人已走了很长的路. 十八岁,林语堂也刚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林语堂本是福建龙溪的"土孩子",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2.
18岁,有些人已走了很长的路。18岁,林语堂刚刚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就读。林语堂本是福建漳洲旁小村落龙溪的土孩子,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破落的龙溪乡下,有位长老教会的牧师,自小自学中英文教导他的儿子,并谆告长大定要念世界一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生性幽默,特别重视演讲。他认为,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愈短愈好,千万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还认为,一次成功的演讲,必须事先要有充分准备,到时才能有优良的表现。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请他到餐厅和学生们共进午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  相似文献   

4.
据《人民日报》报道,林语堂故里福建平和县坂仔镇与开发商签定"世界文学小镇"规划项目,用不了几年,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将在闽南诞生。借林语堂的金字招牌,"世界文学小镇"项目规划中的林语堂生活体验馆,外形为一个巨大的烟斗造型。据介绍,这是为了体现林语堂笔下闲适的生活情调。坂仔镇是林语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     
《中文自修》2013,(16):2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龙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其留学海外,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他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收录在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中,其作品风格大多轻松诙谐、随意闲散,读来常使人会心一笑,被誉为"幽默大师"。后林语堂旅居海外专职于写作近三十年,用英文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人物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均成为海外畅销书籍,林语堂也成为红透海外的中国作家第一人,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文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文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当他的老师对他的作文写下“大蛇过田陌”这样的批语时 ,小男孩立即写下“小蚓度沙漠”的对语。老师的意思是说他的文章辞不达意 ,而他的意思是说要像小蚯蚓那样 ,在沙漠上蠕蠕爬行不已 ,顽强刻苦地在学业上求得进步。这个小男孩不是别人 ,就是长大后成了中国著名作家和学者的林语堂。林语堂是福建省龙溪县人 ,出生于 1895年 ,1976年去世。他一生写过大约六十本书和上千篇文章。由于他长期居住在美国 ,他的著作大部分用英文写作。其中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以及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为语堂,福建龙溪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散文、杂文作家和小说家。他学贯东西,满腹经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林语堂在他一生的治学生涯中,辛勤耕耘,著作颇丰。而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都得力于他的治学之道。 林语堂自幼酷爱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为此他时时读  相似文献   

9.
从福建漳州走向世界的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有着与众不同的读书观。 林语堂爱书,也爱读书。他一直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现代著名学者,著作等身,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他从不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龙溪县板仔村(今平和县)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林语堂一生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学贯中西,著作甚多,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一生重视和利用图书馆是分不开的 林话堂幼时由其父林至诚庭训而读过《四书》、《诗经》、《幼学琼林》等书,因而“对儒家根底很好”。此外,林至诚鼓励他学好英语,给他灌输基督教义,要他看林琴南译的西方小说,如《福尔摩斯》、《天方夜谈》、《茶花女》以及司各德、狄更斯、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严格的家教使林语堂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为后来沉迷于图书馆钻研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降,面对东、西方文化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多持文化激进主义,而文化保守主义者也不乏其人。林语堂的世界文化建构独具一格,且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仍有重大意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在儒、释、道以及基督教之间优游自如,融会贯通,看似"矛盾"的思想表层下,是对"上帝的父性"的坚信及对生命精神价值的丰富和永恒的坚定追求。他通过人文主义思想这个"筏子"渡过迷津,孜孜以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道德完善,并将现代基督教人学精神引入到自己的文化构想中,力图建立一种理想的个人主义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人问林语堂:"如何探测和感知中国人的脾气?"林语堂这样说道:"欲探测和感知一个中国人的脾气,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还有的人喜欢晴雯,那他也许是未来的大作家;假如他喜欢史湘云,他应该同样爱好李白的诗,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探测和感知中国人的脾气"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的。语言大师林语堂从一个人对《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奄、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龙溪,宋代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思想家。朱熹十九登进士第,六十七岁落职罢祠。他一生主要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吏九年、其余四十余年都以祠禄从事讲学和著作。他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学识渊博,著作浩翰,其中包含着丰富而又稍具系统的心理学思想。虽然他的心理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对于许多具体心理问题的论述却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朱熹著作多达数十种,他的《文集》、《语类》、《四书集注》等是研究其心理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和英文集大成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与理论上都大有成就。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将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去,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崇尚"和而不同"的美学效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其经典译作细细品读与分析,结合林语堂翻译观,浅析他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正林语堂(1895—1976),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又被称为"幽默大师"。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被演讲"趣闻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他喜欢演讲,但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这种事。与大学生们共进午餐后,校长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十分为难,即景生情,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萨天师语录》是独具特色的文章,包含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是其"打狗的急先锋"品格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他对国民性、东方文明、奴性、笑等方面的分析中来看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