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对欧洲人来说,中国人永远都是个谜.这其中还包括像我们这样的欧洲人,不但到过中国,而且甚至还在那里居住过三四十年,讲起中国话如同讲自己的母语一样流利,即便如此,我们也不敢说对中国及中国人有了很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计量标准的统一是生活舒适的保障,而在中国,计量标准的不统一印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中国,计量不一致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对铜钱的计量。铜钱是这个国家主要的货币,各地都采用十进制,这也是最简易的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姜乐 《出国与就业》2011,(20):153-154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同国家的语言往往是表达不同思维方式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和前提.思维差异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不同民族语言差异的形成.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汉英语言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学习英语往往喜欢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英语,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其学习英语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想要在英语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不断积累和沉淀,所形成的古代民族文论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民族文论即为19世纪之前的中国文论,在此之后不断引入西方文论观念。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论同西方理性主义文论间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文论的理论体系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也必然离不开古代哲学,但是在哲学领域中也同样存在体系性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中国文论思维方式和民族根性的探讨由来已久,1990年以来有一场“中国文论现代转换”的大讨论。问题的提出者是为民族文论争取话语权,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其中问题也显而易见:什么是转换,为什么要转换,转换什么,谁来转换,  相似文献   

6.
由彭兆荣、李春霞合著的《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岭》,下面引用只注页码)一书,是徐新建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8.
清末,以刘师培为代表的革命派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所以如此,在于刘师培关注政治行动的学理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近代民族观念为其"排满建国"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拉克伯里学说则提供了史实上的支持。不过刘氏对拉克伯里学说的接受,虽以具有西方近代特质的民族观念为支撑,但中国固有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也深深浸染着他,从而使他的民族观念呈现中西交汇的特色。此一交汇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在当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