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转换成另外的问题:读经典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好处?转换了,我们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么关心用途和好处,那么也就不必回避,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好处.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唯一可以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他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援引了一个故事:当毒药正在准备的时候,苏格拉底还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能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  相似文献   

4.
正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个好问题。固然五柳先生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所谓"不求甚解",是指不过分,不背离,倘若完全不解,那样子阅读的乐趣,也会少掉很多吧?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换句话说,如果有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对于那  相似文献   

5.
经典作家卡尔维诺曾经这样评说经典作品的丰厚.“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就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小说《骑桶者》就是这样一篇让人咀嚼无尽的经典之作.充满了卡夫卡式的寓言色彩.也充满了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在东南大学发表演讲,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何教授说,经典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以自己一贯的方式给我们打下印记.要么以无意识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之中;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而每一次初读又好像是重温;经典带着长长的文化遗迹走向我们.它已不仅仅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正围绕"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这一主题,我想谈谈读经典的三个根本问题: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怎样读经典?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典?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时代精神的精华。判断经典的标准至少有:一是在思想史上是否引起争论,二是研究这一经典的成果有多少,三是是否经过较长历史时间的检验。要谨防仅以发行量的多少来判断经典。重点谈一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读经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对于个人的作用和意义。一个人如果总是快餐式地读一些畅销书,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现在大学里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只读教科书。教科书的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阅读     
上了中学,作业增加了那么多,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我们,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比小学时少了吧?想在这最短的时间有最大的收获,读什么呢?这就是老师、家长为什么总让我们读经典的原因。其实经典并不都是那么遥远,那么难懂,作家梅子涵的这篇文章会让你对经典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哦!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提倡和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在余江全区各校推崇与强调大量阅读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期待以经典文化的滋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涂上亮丽的底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谈课题组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所做的探索:为什么读?——冻雷惊笋;读什么?——碧玉妆成;怎么读?——陌上花开。  相似文献   

10.
与经典同行     
经典对于读者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欣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的一句话:"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品读     
<正>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以上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阅读经典     
有关经典在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对经典的解释比较暖昧,卡尔维诺说,所谓的经典,不是我们正在读而是正在重读的书。在这里卡尔维诺着重强调的是经典不断地被认知过程。在卡氏看来,经典最大的意义是不断地给予读者以阅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在文集如海,丛书如潮的知识大爆炸年代,读书却变得更难了,这主要难在书的选择上。如何选择一本好书?按理说,那些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及优胜劣汰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应该是我们的首选。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学校园中,有85%的学生几乎不读名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经典的文学瑰宝却得不到年轻学生的青睐?名著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看一看下面几位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学者是怎么说的。学生说话:我们在读与不读名著之间徘徊读名著与考大学,哪个重要?李佳佳(女,高三学生)中考时,我的分数比重点线差了3分。爸妈一咬牙,还是花钱让我进…  相似文献   

14.
蓟小玲 《教师》2014,(1):82-82
正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就一堂语文课来说,应该是美感与诗意的交流场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呢?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有人认为学不学对考试成绩影响无所谓呢?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和谐,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浅知拙见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5.
百草园     
语文真是个大天地,其中有许多知识大家还不一定了解;已经掌握了的,也许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水。比如,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为什么取名《聊斋志异》?柳宗元为什么又叫柳柳州?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列入他的四大悲剧?脚、肚、腑都是形声字,为什么它们都归入“月”部?等等。你想了解这些知识吗,请读“百草园”。欢迎大家来信提问,更希望能提供稿件,协助我们共同办好这一专栏。  相似文献   

16.
我正在写一本书,采取与儿子谈话的形式,来探讨文明社会的种种现象.其中有一节的标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那么多没用的东西?是说中学时我们学的那些东西,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完全用不上,可为什么还要学呢? 另一方面,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青春年少,尽可能地读更多的书,接触更多的文化知识?为什么要反反复复把那几本教材读熟、读烂、读臭还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7.
<正>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  相似文献   

18.
正开篇语: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谈到,经典作品是那些经常听人们提到的"正在重读"的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要么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烙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关于经典的释义,或许再没有比卡尔维诺更为精确的总结了,他剖析"经典"二字的所指,揭示了经典的本来面目。然而关于"经典"的能指,我们还可以谈很多。无论是用阅读为童年注入记忆,还是谈教师阅读的必要性、科学类阅读的缺憾,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探讨关于阅读的话题,从各个角度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有人认为学不学对考试成绩影响无所谓?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太低了,以至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呢?我想就应该在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下功夫。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营造高效的教学情境,是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伊塔洛&#183;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这样概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